不听不听,一定是摔西瓜片为号
天幕背后的这个什么叫柚子的后人,朕劝你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睁一只眼。
这一副虽然知道真相可能不是这样,但坚决不听的态度真的很让人拳头发痒的
总而言之,擒杀张昺、谢贵后当日,朱棣便派燕王府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攻夺北平九门,当夜便控制了北平城。
清君侧,诛奸臣,尊祖训,为国靖难。
话是这么说,见过清君侧将自家皇帝年号一起清掉的吗
那judy就让你们见识一下,他表示什么建文没听说过,今年不是洪武三十二年吗
什么奉天靖难啊,明明就是奉爹靖难嘛。奉天上的爹,没毛病。
被上天的爹朱元璋本人诡异地沉默了片刻。
因为北方诸将多为昔日朱棣的旧部,因此靖难初期,朱棣在北方的推进还是十分迅速的。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不到二十天,朱棣便聚众至数万人,并且扫清了北平以北,朱棣已无后顾之忧。
哦,你问为什么二十天了,朱棣还在这么快乐地扫荡北边啊。
那当然是这头搞得风风火火的同时,那一头占据着大好形势的南京朝廷正忙着干一些程序上的事务咯。
等朱棣反书到达朝廷后,建文政府先探讨了一下战争定性问题,而后才开始不慌不忙地走起了祭告太庙,削其宗室属籍的流程,然后才开始敲定伐燕大计,布告天下。
虽然不是每个皇帝都干过削藩这种事,但是
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吗
总之好像不应该是这个状态吧。
刘启更是大为震撼。
什么你一年之内都削了五个王了,如今上赶着的机会不赶紧趁着这机会一举拿下,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呢
实用主义者的刘家皇帝不太明白这个时候祭告太庙的原因。
别说汉朝的皇帝不理解,那朱元璋他也理解不了啊。
你大明第二个皇帝,太庙里是不是就他一个啊
那你祭告个啥啊祭告。
怎么的,杀咱的儿子还得专门来说一声不成
其实这个自朱棣靖难之时便开始慢慢显现,贯穿了朱棣一生的问题便是身边除了他自己之外,并没有一个可以堪称是大将风范的高级将领。
但问题不大。
托他爹的福,经过洪武大逃杀之后,朝廷也没有什么大将还在喘气了。
能算得上大将的,竟然只有一个擅长防守的老将耿炳文了。
说老将是真的老将啊,此刻,耿炳文已经年过七旬了。
好家伙,年过七旬
收听天幕的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朱元璋
别人不知道原因他还本人还能不知道原因吗
听天幕之语,他这个孙子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个能震慑群臣的样,他肯定是怕人拿捏不住那些桀骜的将领,干脆一起带走了
而耿炳文之忠心耿耿,是他为数不多能够放下心的将领,又擅长防守,刚好可以防着北边。
谁知道还会有这么一番风云在啊。
永乐朝朱棣很有些心累地看了一眼天幕,又看了一眼。
天幕不必一直提醒他手下并无大将。
说多了都是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