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于赵匡胤之死,还有一个流传最广,最让人耳熟能详的版本。
宋太祖死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
十九日晚,天降大雪,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入宫,遣散众人,畅怀对酌。皇帝身边的内侍隔着窗户,只能遥遥看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开酒席,谦让行礼,颇为让人摸不清头脑。
等宴饮结束,殿外已然积雪深深,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高声呼喊“好做,好做”,而后解衣入寝。
待赵光义离开宫墙大内,当夜四更,赵匡胤暴毙而亡。
次日清晨,赵光义宣布即皇帝位。
这一充满了戏剧性的一幕被成为“烛影斧声”,是华夏历史一大谜案之一。
这个死法这么刺激的吗
又是大雪,又是烛影的,这氛围感倒是拉得挺满的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宋朝之前的王侯将相们都忍不住坐直了身体,相互之间进行了一番热闹的讨论。
这个什么赵匡胤心也是真够大的。
还遣散众人,跟人畅饮对酌。
果然,还是得小心驶得万年船呐。
赵匡胤则忍不住加重了声音道“暴毙而亡前一夜还只见了你定然是你这个贼子所为”
赵光义已然是两股战战,只好努力为自己辩驳。
“官家,臣冤枉呐。”
没听到天幕说了吗,分明是他走后他哥才暴毙而亡的,他根本不在现场吗
那定然不可能是自己动的手。
至少不可能是自己直接动的手。
那就还有点回旋的余地。
反正咬死是不能认的。
关于这个“好做”的理解,千余年来,也是大家茶余饭后的一大研究方向呢。
主要的理解方向有两个。
一个说是你干的好事也就是说,赵匡胤死前已经察觉到了赵光义做的手脚,这是在斥骂他。
另一种说法认为赵匡胤的意思是让赵光义好好干,这岂不正说明赵匡胤想要传位于赵光义吗
中文真是博大精深呢。
两个字理解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意思。
赵光义慌乱之下,也不知道是不是爆发的求生欲上线,使得他顿时抓到了其中的关窍,顾不得形象,赵光义膝行向前,高声为自己辩驳“官家,天幕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若真是如后世人第一种理解,愚弟犯下如此的祸事,百死莫赎,但是
当日身处皇宫大内,官家又如此明鉴,又怎么能逃脱官家的慧眼呢。若是官家有所察觉,罪臣又怎么能顺利离开这皇城大内呢。
且若真是第二种说法”
还特意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将后面半句隐去,一副受了天大的构陷的委屈模样。
赵匡胤冷冷地看着赵光义。
倒是会为自己开解。
赵匡胤也并不是没有听出这其中的
问题。
不过嘛
世上哪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赵匡胤可不是傻子。
头一晚跟你畅饮,
当夜就暴毙了,
说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谁信呐。
他甚至觉得自己很可能比后人第一种想法所设想的还要憋屈。
他不会压根就没来得及想通这是谁动的手,就直接横死了吧
这世间还有比他还憋屈的开国之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