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而来的蜀地父老乡亲被忽悠的是一个愣一个愣的,并且是真的被说服了,离开时甚至还感叹道“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
我终于悟了,难怪后面西南夷修了这么多路。果然猪猪是会用人的。
汉武朝群臣
这司马相如是到底原本就这么会说,还是被他们家陛下传染的
怎么这个道理听起来这么强盗又这么耳熟呢,非常有他们陛下的作风在呢。
刘彻则深以为然。
果然司马长卿不负朕望啊,正是如此
虽然实在也没听明白什么叫大汉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太明白灯怎么能做塔,但是司马相如的那句话刘彻是不需要劳烦天幕为他翻译的。
果然,还是这逻辑比较对味啊。
“日月所烛,莫不率俾”。
日月烛照之地都臣服于他大汉才是正理嘛
这就赶紧命人抄录下来,明堂之上,一定要让群臣们好好研读一下。
司马迁表示,我好像有点知道自己这一次是怎么知道这篇文章的了。
西南夷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绝不是什么嘴皮一碰就能轻易舍弃的“无用之地”。汉朝的古人或许看不明白,我们又如何可能一无所知。
正是由于西南地区纳入了中华的版图,方才能够大大加深我国的战略纵深。
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的深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这个国家的上限,更
重要的是,也会提高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拉高下限。
在那段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百年浩劫之中,在三个月的“豪言壮语”
heihei
dquo”
的深思之中。
听起来好像很是这么个道理的样子。
除了西南,对于北边,那当然是更加上心。公孙弘也比较有意思,虽然支持打匈奴,但是对于要斥巨资建朔方城之事,仍旧勇于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但是鉴于他对于朱买臣提出的设置朔方有利的十问的诘责,他一个也答不上来的情况不太符合他一贯的作风,甚至于说出了自己乃粗鄙之人,不知道营建朔方的种种妙处之类。
要我说,这个才更加像托啊,家人们。
说个冷知识,提出经营朔方的,其实是主父偃。
没错,就是那个推恩令的主父偃。
这有什么好意外的。
虽然推恩令确实有点东西,但是总不能就给他搞一个推恩令吧
这俸禄也太好拿了吧。
刘彻睁眼说瞎话的能力那也是从来不逊色于他的曾祖父的。
你说什么推恩令得罪诸侯王,是拿人架在火上烤
他听不明白呢。
他可从来没这么想过哦,你们诸侯王和大臣非要这么想,那他也没办法。
至于公孙弘是不是他的托
刘彻轻咳一声,深藏功与名。
什么托不托的,提这些多庸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