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建狂魔代言人之一的汉武帝当然是各个方面上的狂魔。
何况是已经被收归官有的冶铁行业,那怎么可能放过。
汉书地理志说西汉曾经陆续在38个郡设有铁官46处,就这,竟然还是历经百余年之后许多炼铁场倒闭后的结果。
因为历史书或许会骗人,地底下埋的那些遗址可不会骗人。
毕竟目前已经被被勘探发掘的西汉冶铁遗址,就已经超过了五十多座,更不要说那些还没被发现的。
刘彻摸不清头脑,这当然要在铁矿附近多建点冶炼场了。
铁器这东西,农业要用,军备上更是需求旺盛。
就目前这产量他都大为不满呢。
这怎么能叫狂热呢,这最多就叫合理的诉求嘛。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冶铁遗址竟然已经呈现出了“规模大,技术高”等特点。
那个时候的中国炼铁工厂,就已经拥有了以炼铁炉为中心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冶炼系统,甚至开始用煤饼作为燃料,用于预热鼓风。
高炉设备与鼓风设备的改进便是发生在两汉之时。
而西汉之时的人力鼓风与畜力鼓风等发生到东汉之时,便是我们历史书上曾见过的“水排”。嵇康能够冶铁为生,便是归功于东汉的发明。
而西方一直到12世纪才出现了水力鼓风设备。
毕竟汉武朝时期的荥阳冶铁遗址中发现的高炉,那可是需要十二个人同时操作才能完成鼓风的。
水力鼓风
这意思是可以用水力来替代人力吗
刘彻眼神一亮。
都是他们大汉的,人家东汉有的,他们西汉也要拥有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汉武朝大农令是,不过分,就是有点要命。
巧合的地方在于,这些汉代冶铁遗址的选址未免过于精准了,绝大多数如今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钢铁冶炼中心。
你们汉朝的皇帝原来都是懂严选的。
选址正确加上技术进步,钢铁的产量自然大幅增加,据说能够日产过万,大量的实操之下,最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
没错,就是那个在增加钢铁韧性的同时稳定其强度的百炼钢技术。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汉代环首刀慢慢成为了汉朝人无论是战场上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甚至死后还会一起带入坟墓的一样物品。
正所谓汉代环首刀讲究入鞘朴实无华,出鞘锋芒毕露,为能够顺利达成这一理想状态,冶铁技术的发展不可或缺。
汉朝可还真是武德充沛啊。
人均配个佩剑罢了,这有什么好武德充沛的
难道说后世的王朝文人都不佩剑了
那多没意思啊。
西汉是尚武精神与人性灵光比翼齐飞的岁月。而汉武朝显然更是其中翘楚。
一方面打仗打
得那叫一个水深火热,另一方面,文化事业也再创辉煌。
没办法,毕竟是我们文青猪当政的时代嘛。
作为从小接受了最高等教育长大的文科生刘猪猪同学,他对于艺术性的文学当然是有自己的偏好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诏书中引用那么多的诗经原文了,还看大臣填河还能诗兴大法什么的。
而且由于那个“专业造反,十年不成”
的淮南王刘安才华横溢,刘猪猪在写诏书给刘安之前那是必得要司马相如帮他润笔的,看不出来啊,猪猪的攀比心还挺强哈。
早就在讲卫青的时候便知道淮南王刘安会反了,所以无论是刘彻还是刘启刘恒等人都没有太大的意外。
不过
天幕麻烦你告诉他们,什么叫“专业造反”
还十年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