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的就好。
不然拥有这样的不肖子孙,他大周竟然还以这样离谱的方式被亡国,简直是想到就想要跳楼的程度。
不过
什么傀儡周天子
而史记之中为什么会有相关叙述呢,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跟太史公的某些写作习惯有关,太史公经常会在文中记录一些道听途说,不知真假的故事一起汇编进史记之中,尽可能地多记录,以留待后人考证。
毕竟人也没想着自己的私家史书会成为正史之一,每个字恨不能都被奉为圭臬嘛。
史记之中出错的情况也并不算罕见,尤其是涉及有关军事这种太史公的知识盲区的方面,只能说,丰富了我们的眼界。
司马迁
天幕不要以为你说的委婉一点,他就听不出你在内涵他了。
虽然这的确是他写史的习惯就是了。
但是为什么听起来还是那么别扭呢。
而太史公难以分辨此故事的真假,或许与其所处的时代也并非毫无干系。毕竟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烽火台使用频率最高的汉武朝。
据已经出土的汉简表明,举烽传警是汉代防备匈奴最常见的战略准备,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敦,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
且举烽的方式昼夜也有区分,白日燃烟,黑夜放火,又根据来犯敌人的数量各有不同的点火方式,可谓是实用主义拉满。
而太史公收录到的这个小故事,很有可能就是秦汉之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而口口相传而来的,最终被太史公写进了史记之中,成为了千古传唱的褒姒的成名作。
司马迁深深松了口气。
知道他并不是故意的就好
他才不是天幕之前说的那种会故意编纂造谣的人
不过
要不然那一段原本酝酿的故事在真的动笔的时候还是删减掉吧。
司马迁默默在心底做出了决定。
刘彻
合着这还是他大汉防备匈奴
过于深入人心的锅了
不过虽然西周并不是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取悦美人褒姒而宣告灭亡的,但是西周的灭亡的确与褒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罪魁祸首显然是周幽王本人。
与之后很多王朝衰微的道理颇有些相似之处,正是我们熟悉的老朋友废长立幼。
在褒姒嫁给周幽王之后不到一年,便生下了儿子姬伯服,周幽王便废黜了原配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并立褒姒的儿子为新太子。
申后之父申侯自然不乐意,于是联合鄫国、犬戎进攻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姬伯服皆被杀于骊山脚下,西周宣告灭亡。
在申国、鲁国与许国等诸侯王的拥立之下,原太子姬宜臼即位。
不过嘛,请神容易送神难,引狼入室之后,犬戎除了将镐京劫掠一空,据说还掳走了褒姒之外,自然还趁机夺走了大片领土,为避犬戎之祸,周平王只好东迁都城于洛邑,是为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也即春秋战国的序幕。
诗经之所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西周绵延了数百年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由此开始瓦解,因而喜提亡国。
哎,我褒姒姐姐的魅力就是这么大杀四方呢,这什么上升正主的粉丝行为啊,没能力又爱乱爱的废长立幼的皇帝离美女姐姐远一点啊喂
呸,说什么褒姒灭之呢
人家褒姒就算真的吹了枕头风让你周幽王废长立幼了,毕竟先太子又不是她亲生的,想要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再说了,能够顺利推行,还不是你自己也有这个意思哪怕是一拍即合也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啊,你周幽王怎么就美美隐身了呢
褒姒被犬戎掳走多可怜啊,你们那些没有心的人竟然还要将锅全部扣在褒姒身上。
狠狠怜爱了。
西周的诸位天子
对不起,他们刚刚还是草率了。
突然觉得烽火戏诸侯,虽然有点儿戏,但是也没有那么不堪了呢。
这是什么品种的
刘启则十分美滋滋地总结了一番。
所以错的不是废长立幼,错的是周幽王不行,人不行,眼光也不行啊。
你说你废长立幼就算了,竟然还能让原先的太子从眼皮子底下跑了,手底下的诸侯王的阴谋你是一点也察觉不了啊,差评。
而在犬戎之祸以及整个东迁过程之中,秦襄公作战得力,立下了大功,平王迁都的过程之中,更是仰赖于秦国军队的保护,毕竟那个时候,周王朝还处在两王并立的局面之中呢,大家也不是非周平王不可啊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