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轮到苏轼着急,他都知道弟弟本人看到了,也并不在意以后自己会被弟弟“捞捞”。
天书也在解释了,他未来会多次贬谪,然后弟弟为了捞他努力做官,兢兢业业,就差为了他嫁入宫墙了。
苏轼能不了解自己这个弟弟吗以前他和别人打架,弟弟上去就是一个猛冲,把人打的妈都不认识,要是他真的仕途不顺,屡次被贬,怕是无论是被贬到哪里,弟弟都会努力把他往回捞。
问就是兄弟情深。
倒霉哥哥完全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苏辙也好了许多。
“行吧,既然你自己都不在意以后肯定会捞你的。”
苏辙说完这话,耳朵一红,即使是让兄控本人亲自对兄长说着保证也是会消耗自己脸面的,当下连天书都不继续看了,抱着本书就要回书房自己去学习了。
在年纪稍长之后,弟弟就鲜少有这种变扭时刻,苏轼还挺怀念的。
总是那么老成持重,可不利于以后找到可爱的小娘子共度余生啊。
某人是完全没有思考过,弟弟的年少老成,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丝和他自己有关。
实际上对天书的苏轼和“弟弟,菜菜,捞捞”感兴趣的,远不止本人。
比如欧阳修。
欧阳修对苏家是提携的,这并不是普通的文字,而被欧阳修落实到了自己的行动里。
在苏家已经一同进京赶考,但是没有那一门三进士,父子同登科的名气的时候,和人交际略有碰壁。
当然,考完之后又是另一副光景,毕竟哪家能有这种机遇呢
欧阳修并没有因为苏洵前些年没有参加过科考而小瞧他,不仅看进去了苏洵的文章,并且为他在官家面前美言了。
此时是嘉佑二年,范仲淹已经去世,宋仁宗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很需要一批新鲜血液来让朝堂焕发生机。
而今年的科举也确实是卷王之争,诞生了不少小有名气的人,这年的进士榜是传闻中的,千古第一进士榜。
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宋查科举舞弊是极为严格的,比如我们现在的“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它的前身正是宋的“糊名”策略。
至于考官和考生私相授受更是绝无可能,因为会提前把任命的考官都安排进贡院这个“小黑屋”,考完了才放出来。
但是自然有考试结束的时候,欧阳修特地写了篇荐布衣苏洵状,向仁宗赵祯推荐这位人才。
认识了苏洵,自然也就认识了和他一同前来的两个儿子。
苏轼和苏辙。
但凡天书说的是苏东坡,没有后来的贬谪经历,暂时没有东坡居士这个雅号,苏轼还是没那么容易掉马的,奈何说的正是苏轼的大名呢
赵祯相对于宋朝其他皇帝,还是听劝的,他的时期也出了很多名臣。
比如包拯,比如富弼,又比如韩琦。
所以也很听欧阳修的劝,看了苏洵的文章之后,对这个人也是有了初步的印象,确实很欣赏苏洵的才华。
也确实没想到,他以为是大才子买一送二的成果的俩儿子,竟然有被天书知道的才能。
这简直是大惊喜。
赵祯这话,欧阳修听到有一丝迟疑。
“官家的殿试题目有考虑好吗是不是还没关心过上殿试的那些进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