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很欣赏萧何,却也不理解为什么会甘心当一个小小的主吏掾。
主吏掾,在汉的时候是功曹,比较通俗的概念呢,是类似县长助理、师爷这类的,说重要,在这座小县城也是很重要的,说不重要,这样的才华留在这个小县城真的屈才了。
“沛县能发展地这么好,可得多亏了萧何他真的很出色,再多的事情在他手里都井井有条,大家都是在他的调度下一起把沛县治理地越来越好的。”
刘邦接了张良的话,他本来没多想接的,主要是吧,这位张良实在是表现得太傲气了。
明明范增站起来的时候,他刘季就跟着站起来了,之后彼此互通姓名之后,刘季还想用自己在游侠中无往不利搭讪话术和张良多说几句,结果人根本就没多看他几眼。
傲气,太傲气了。
张良也确实不太想和刘邦过多交流,主要是吧,人的第一印象是真的很重要。
张良本人也属于游侠,但是游侠呢有两种,一种是轻侠,小混混、地痞流氓无赖也能算,另一种是大侠,真正的侠客,急公好义那种。
刘邦的表现实在是太像个游手好闲的地痞了,这印象一代入进去,哪怕之后介绍自己有正经工作,张良也有了先入为主的念头。
原本他们俩的相遇倒也没有这么落魄,现在的刘邦还是享受稳定摸鱼的生活的,没有之后的为了目标、为了生活奔波的模样。
如果没有天书的意外的话,他们本应该相遇在嬴政死亡,胡亥这个秦二世不干人事,嬴政在的时候被压制的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一下子都起来了,陈胜、吴广率先起义。
沛县倒是也起义了,正是被张良现在念叨的沛县县令。
这人没什么大用,但是胆子也小,还喜欢跟风。
陈胜之后,妄想逐鹿中原的人就变得巨多,原因很简单,陈胜、吴广二人是农民起义。
当然,有一只能叫的“陈胜王”的“狐狸”,这样的布局,如果是农民,那也得是家里有点背景的农民了。
有些存疑。
但是,不管多少人怀疑,信的人能信就行。
四处起义,沛县那时候能用的几乎没人,实权的长官也就县令一人,县丞也不在。
于是,刘邦就被请来了。
协助起义,协助到最后自己成了起义的主力军,刘邦也不想的,奈何这沛县基本上全是他的人。
但是人毕竟少,在战争中是吃亏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很难打。
要不然孙权合肥十万给张辽八百人送的人头,也不会被大家记得那么清楚。
刘邦兵败,如同刘备、朱元璋一样,需要开始找个靠山了,人呢,在技不如人的时候,得需要沉淀,积攒实力。
沛县距离旧楚、旧魏都很近,综合考虑下,刘备投奔了楚王景驹。
正是在投奔景驹的路上,刘邦和张良相遇,当时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如鱼得水,大家都是反秦先锋,互相都十分欣赏彼此,甚至张良也做了刘邦这方的谋士。
哪里像现在呢,刘邦觉得张良清高,眼里看不下普通的黔首,一看就是贵族习性未改的六国旧人。
张良觉得刘邦毫无纪律性,行为散漫,不堪大用。
总之,那叫一个相看两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