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限制吧,嗯,我们也放宽,对超出年纪的,但是”朱元璋看了自己的老臣们一圈,每个人跟他的时间都各不相同,现在年纪也都不小了。
“具体怎么放宽我们再讨论一下。”
李善长在天书出现之后,又恢复了对工作的积极性。他是最早跟着朱元璋的,如果朱元璋是今之刘邦,那么李善长必定是现在的萧何。
但是吧,古之萧何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能力,成功在刘邦这个多疑的皇帝手下活了下来,一直到惠帝朝,死在了任上。
可谓是真正为大汉做到了“死而后已”,这是朱元璋的功臣们能羡慕到下辈子的,因为这辈子很短,除了廖永忠之外,他们死得最快的甚至就在八年后,是犯了“谋反罪”被处死的胡惟庸。
李善长活得也不长,作为淮西集团的一员,死的时候还是带着全家一起走的。
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事,是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九族”是不是批发来的。
李善长这些人会有这个淮西集团,有一部分原因正是玩不转官场。
不仅仅是他玩不转,刘基都玩不太转,而且有一些人是在朱元璋建国之后再投奔的,他们像是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一样,把这些在战争的时候,谋算以生命为代价的人,都折腾地够呛。
虽然还没到让刘基再次辞官的地步,但是也已经让他对治理国家少了很多积极性。
不过,天书提出的各种政策,朱元璋想一意孤行照着天书给出的作业抄的时候,有不少人反对,但是他们这些老臣不反对啊,他们可支持了。
连一起造反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现在做出点“折腾人”的事情,他们都能接受。
这世道哪里有什么因为没有先例就不能做的哪有会浪费时间精力,于是就不尝试的事情
多亏了他们的支持,和朱元璋本人的坚定选择。
大明统一从老农手上收购良种,再统一进行种植培优,挑选出其中长势最好的部分,现在的实验田的长势可好太多了。
当然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根据实验田的收成和朝臣们展望了一下未来的国库收益,颁布了新的政令。
以后的田税根据土地的面积和产量来收,但是呢,有一个依据,在实验田和田地产量中有权衡,富户是这两种中的高的产量来,普通农民是根据低的来,如果有天灾人祸,则会酌情降低。
富户有降低的机会,那就是,需要证明没有隐田,而这个证明很简单,根据领的肥料来确定。
多少地可以施多少肥最好这件事,也是经过实验的,有官府统一发放,领了和田地相符的量,就可以得到一个条子,在测量产量的时候,如果产量和实验田的产量相符或者高,那就证明没有隐田。
是个很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是也确实让不少富户哭着喊着求官府派人直接测量有多少地,生怕自己测的不准,到时候领的肥料少了,产量比别人家的低。
也有嘴硬的,非要藏起来一部分田,只不过,有肥料和没肥料有时候的差别是很大的,眼看着别人因为施肥比自己产量更高,而他自己家里种着贫瘠的地和半肥不肥的地,怎么想怎么后悔。
而第二年承认,就要补缴一部分钱,来挽回国家的损失了。
这个政策也是被很多官员抵制的,但是吧,朱元璋这个人手段强硬是真的强硬,他想做的事情,哪有做不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