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灵的社员闻到了风声,一个个又开始往宋建国和宋书玉家跑,送礼的送礼,自荐的自荐,到处攀关系。
甚至连谢铮这里也不消停。
现在还留在乡下的知青,大多都是家里没什么门路,弄不到工作指标,因此没法将他们弄回去的。这些人下乡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年八年,当初下乡的激情早就褪去了,现在只想好好的生活。
回不去城,若是能在服装厂谋个工作也不错,至少不用下地日晒雨淋了,而且服装厂的收入也比下地干活高,省着点一年还能攒点钱。
只是他们这些人平日里跟宋书玉没什么接触,现在贸然找上对方也不合适,因此大家就将目标对准了谢铮。
谢铮在知青点的人缘忽然一下子好了起来,不管男知青女知青见面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吃什么用什么,都问他要不要,搞得谢铮烦不胜烦,恨不得干脆睡在服装厂算了。
但面对这种情况,宋书玉却迟迟没公布新一轮招聘的标准。
她越是不说,社员们就越是蠢蠢欲动,想尽一切办法套近乎。
最后,宋建国也是不胜其烦,跑来问宋书玉“你们服装厂到底要不要招工要招你就赶紧招,我们这还要完粮,耕地种小麦呢,你这边定不下来,社员们都无心干活。”
“叔,哪有您说的这么夸张啊。我想想,要招的,这次招两种人,一种是家里有缝纫机会做衣服的,另一种则是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的,年龄不超过三十岁。明天我就让人张贴在服装厂大门口,这样就不会有人再去找您了。”宋书玉干脆地说。
宋建国不解地问“高中生你招高中生干嘛咱们大队可没几个高中生。”
第一种他还理解,自带缝纫机上岗嘛,谁让他们厂子穷,买不起那么多缝纫机,只能要求职工自带了。
但高中生实在是没必要吧,而且还限制年龄。
十年前大学停招之后,读高中就没用了。
大队里家家户户都不宽裕,眼看读了高中也是回家种地,就没几个人让孩子继续念书的,因此三十岁以下的高中生并不多。
宋书玉也知道自己的要求要排除掉绝大部分人,但她也有她的用意“叔,我要招财务,招秘书还有预备的管理人员,没文化不行,而年龄太大的,恐怕不服我的管,也用不了多少年就要退下来,先招一批年轻点的高中生,等咱们厂子规模扩大了,再将年龄放宽。”
听她说得有理有据的,宋建国也不好再反对“行吧,那再有人来找我,我就推给你们服装厂了。”
“嗯,给叔添麻烦了。”宋书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招工启示贴出去后,最高兴的莫过于知青们,因为大部分知青都在三十岁以内,高中文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但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担忧,宋书玉肯定会先紧着红云大队自己人,分到他们知青头上的顶多就一两个名额。
但他们知青点符合条件的知青都有十几个,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会落选,跟这个好工作失之交臂。
更要命的是,谢铮跟家关系非同一般,而他跟蒋正奇关系也特别好。
蒋正奇没少跟着他去宋家吃饭,跟宋书玉很熟,所以蒋正奇极有可能被选中。除非他们中谁能够跟宋家攀上更亲的关系。
一时间,知青点的气氛也诡异了起来。
大家各想各的招,使出浑身解数去找人。
宋建国、施明家都有知青悄悄上门送礼,变着法子打听消息。
这两个都是老狐狸,哪可能轻易去揽这种事,纷纷找借口推说不知道,这事他们做不了主。
渐渐的,有知青悄悄去找宋书玉。
奇怪的是,宋书玉一改往日的铁面无私作风,虽然没收东西,但态度却颇为和蔼,还说让大家努力,会公平公正地招聘,大家都有机会之类的。
这话给了知青们莫大的鼓励,也让更多的知青找上了宋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