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横亘于穹宇的光幕之上,徐徐浮现出一些水墨文字,波纹特效,宛若神迹。
根据齐民要术,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麦类为2044倍。
根据克路美拉农书,西欧罗马时代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45倍。
根据亨利农书,13世纪英国的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3倍。
根据补农书,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即每亩9101125斤。比现今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
这些文字缓缓浮现在虚空之中的时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众人都睁大眼睛。
2024倍,2044倍。
45倍,3倍。
居然差这么多的吗
相比于西欧、英国等地,他们这里的土地生产率,居然领先这么多的吗
突然有一种遥遥领先的感觉,而且是把其他地方全部都远远地甩在后面的那种。
与此同时,他们也羡慕着后世的技术。
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2044倍,每亩最高产量可达45石。
这是什么概念
李悝这就是我想要的“尽地力”吧
在某一时空里,一名十分有文化的老农看见天幕的展示,不禁在田间唱道
“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五担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按照后世的说法
他们多提倡集约经营、少种多收,通过提高土地的“单产”,来增加“总产”。
如果盲目地扩大种植规模,效率其实是低的。
恰似老农所言,耗费气力。
西汉时期。
氾胜之也看见天幕,并且为之震撼。
他也提倡一种“区田”,希望可以在小面积的区田之上,集中各种精耕细作的方法。
然后,争取高额的丰产。
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比“广种薄收”要更为节省的。
同时,在对土地的利用上,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也不如少种多收。
当然,他们的观念与思路,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境况之下。
但与后世,也只是表述之别罢了。
李悝、荀子、氾胜之、许行,无数人在不同的时空里,透过天幕看向未来。
而未来之人,却给他们述说起了从前。
最初,人们选择山林作为耕地。
只见天幕的动画里,衣着颇为原始的人类,将山林里的树木一棵棵地砍倒。
他们晒干这些树木,然后烧掉。
再之后,这些人类在没有翻土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直接开始进行播种。
动画里的年岁,开始无限拉长、变幻。仿佛存在着一只无形的、操纵着时间的手。
种子发芽、生长,结成粮食。
在进行了一轮收获之后,这些人类将这一片农田抛弃、废弃,迁徙去了别的地方。
他们又找到了一处山林,将山林里的树木砍倒之后,晒干、烧掉。
然后继续进行播种,没有翻土。
周而复始,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种过很多的土地,也舍弃掉很多的土地。
在这一段动画放映结束之后,天音也不疾不徐地开始了解说
不经翻土而直接播种,这种耕地仅仅种上一年,就要抛荒舍弃。因此,人们每年都不得不另寻新的土地,进行新一轮的砍烧、播种。
这种“直接播种”的耕作方式,我们称之为生荒耕作制,属于“撂荒制”的一种。
各时空的古人看见这里,俱是微微一怔。
他们在天幕看见过很多来自后世的东西了,那些更为先进、更为厉害的工具与方法。
但现在,他们却看见了更为原始的耕作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原来他们的耕作方式也是逐渐进化起来的、进步的方式。
这种抛荒的做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