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人皆以为今年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轻易不愿意出门,就算出门无不裹着厚厚的衣服。
自高府被围后,五城兵马司巡逻人员和次数越来越多,东厂宦官骑着高头大马频繁出入皇城。
京城中诸位大臣不再提辞官之事,每日乖乖上值,明面上的宴会能不办便不办。
内阁三人,独剩张居正,朝中大事皆压到他一人身上,原本略显圆润的脸一下子清瘦了许多,配上长髯,更添几分智者的魅力。
审讯在焦灼地进行着,被关押在东厂的刺客王大臣坚持他是受高拱指使。
冯保领了圣旨,十分上心,各种手段都用上皆不能使王大臣改了口供,于是每天苦着一张脸向小皇帝万历和两宫皇太后汇报。
朱翊钧对他惺惺作态厌恶至极。
高拱府上每日传出他洪亮的喊冤声,以及大骂冯保用卑鄙手段诬陷他的骂声。
六部九卿大臣观望一段时日,大部分人认为高拱的确是被冤枉的,坐立难安。
不论高拱亲友,抑或高拱政敌,他们都达成了一致共识,不能让高拱含冤而死。
今日他们坐看,无所作为,任由高拱含冤;他日自己面对如此局面,别人亦会如此。
只不过真让他们行动起来,又各自有所顾忌,毕竟他们深谙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吏部尚书杨博在官场四十余年,声誉卓著,胆识过人,虽官职没有张居正高,但张居正平日经常向他请教政务,十分敬重他,他也一直看好张居正这位比他晚入官场十几年的后生。
杨博找到张居正,将自己态度摆出,甚至提出愿意上疏支持张居正成为首辅。
他信心十足,劝道“高拱已不是你登首辅之位的阻碍了。何不让行刺之事早日了结,以免朝中动荡不安”
张居正神色冷漠,道“我也想早日了结,可高拱不认供,僵持不下。”
“你明知高拱不会是背后之人,还拿这种话搪塞我。我也没有让你劝皇上现在就放了高拱,只让你劝皇上让刑部主审此事即可。”
内阁大学士和皇上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张居正在慈圣皇太后要求下,还是皇上的授课先生,说话分量自然比其他人重。
没有马上答话,张居正似在深思。
杨博神色稍缓。
“刺杀之事发生在乾清门,皇上让东厂审理此案是圣明之举,我无从劝起。”
杨博失望而归,众人开始想其他办法。
朱翊钧在宫中收到消息,不动声色。
翌日,东厂宦官奉命捉拿高府三位仆人。
一时间又惊起骇浪。
前几日还只是派人审讯高府仆人,如今发展到抓拿。
这是一种对高拱十分不利的信号。
再也不能犹豫不决了,以吏部尚书杨博、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为首的官员上疏要求皇帝能让刑部审理行刺一案。
同时,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陈省开始制造舆论。
他们作为高拱一手提拔培养的自己人,对于此次事件认知不同于杨博。
关于冯保和张居正勾结构陷高拱这一言论,在顺天府传得沸沸扬扬,众人在谴责冯保以公谋私的同时,也开始谴责张居正为虎作伥。
奏折由张居正送到乾清宫,正好慈圣皇太后也在。
前面已经数次提及慈圣皇太后与高拱私人恩怨。对于高拱落难,慈圣皇太后实在难以给予同情。
朱翊钧不确定问道“刑部尚书王之诰似与张阁老家有亲”
张居正“陛下好记性。他与我家是姻亲。”
朱翊钧微微一笑,道“他为人也算忠直,张阁老以为杨博等人提议如何”
张居正还未回话,慈圣皇太后抢先道“这个王之诰虽是张阁老姻亲,但他被罢免后隆庆三年起复,是高拱建议先帝启用的。刑部不妥,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包庇高拱。东厂审讯最公道,他们与大臣既没有纠葛,又不沾亲带故。”
张居正并无意外,慈圣皇太后是位女中豪杰,政治能力丝毫不逊于隆庆帝,对朝中官员调动更是熟记于心,故此内阁大学士、六部大臣都隐隐对她有所忌惮,甚至当初隆庆帝亦是如此。
赞同道“太后娘娘所言甚是。”
朱翊钧心中无不遗憾,自己生母才能出众,只可惜看过直播后,他无法再完完全全信任她、依赖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