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
台下的青年学生们都在讨论着要报考什
么样的专业,有的觉得文科好,有的觉得工科好,有的觉得商科好。
这几个学科读出来,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轻的丁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台,目光坚定
“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4
台下一片哗然。
汇胜之、贾思勰、王祯、宋应星、徐光启这些古代的农学家看了后又是唏嘘又是赞赏。
不冲着高官厚禄而去,而是坚定的选择了注定要和黄土打交道的农科。
如此年轻就能想清楚自己的志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颖教授出生于1888年,当时还是清朝光绪时期,也就是说他的整个研究时期其实正逢民国战乱,环境十分的恶劣。当时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钱来让他踏踏实实的搞科研。哦,不对,他们还是给了钱的,给了260元呢真是一笔巨款打发叫花子呢
已经从日本学成归来,三十多岁的丁颖在官邸门口拦住一位官员,言辞恳切
“甘委员长,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不知道您有没有抽时间看过”
甘委员长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过了,写得很好。”
丁颖顿了一下,又跟了上去如今我们的水稻产量太低,以至于竟然要进口别的国家的水稻。您只需要将洋米进口税拨出1给到我作为科研经费,我保证一定会研发出更高产量的水稻,以后再也不用进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员长登上小汽车,扬长而去。
丁颖站在原地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htt:shostaobao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费用完全是自己出的为了专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种场,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水稻研究专业机构。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而且还卖掉了自己的祖产
仙画前的刘彻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胆,而且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对打了胜仗的三军将士,他向来大方得很。
此时,刘彻看得直摇头,忍不住骂了一句蠢货
怎能如此对待贤能
要是这位丁教授在他大汉,他必将其捧为未央宫中的座上宾
想要研究水稻给万金
他冷哼一声,心下想,这个朝廷的官员竟然如此短视,估计也命不长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叫中山一号。因为当时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学校的名字为这个稻种命名。中山号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据说,当时“农人争种中山白”,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衣着破旧的农民聚集在稻作育种场的门口,只为了求得传说中能更高产的稻种。
一传十,十传百。
到了后来,甚至有农民跋涉几百公里前来求稻种。
1936年,他又收获了“千粒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最大的穗上面可以长出一千四百多颗谷粒,非常的惊人千粒穗的发现也是当时的一个重大突破。他的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得到了推广,成功的增产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就按照两百斤的25来算,一亩地可以增加50斤粮食,已经能够多养活不少的人口在当时的这个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所以当时的两广农民亲切的称呼他为“谷种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