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苦那是因为禁海了。如今陛下仁慈,开了海禁,以后这一船船的货运过来,海边肯定得富起来。
那倒也是。您说,咱们要不要往那边也去走一走,看一看,谋个营生“可以考虑。”
而在南边的各大海商们,正在让自己船上的伙计们赶紧记地图呢。这地图可是好东西,有钱也买不到
但是,大自然造就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除了地理位置和地貌带来的优点之外,也带来了各自的缺点。
因为西边的天堑,华夏和中亚以西之地的交流受阻。虽然有着丝绸之路这样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但客观上依然无法积极参与外部世界的变化。
西边拦着一圈山呢,不好出去啊又不是人人都是张骞。
人家当时可以仅凭肉身就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去了伊朗这些地方,据说最远到达了罗马帝国和北非,而且还来来回回好几趟,带回了大量有用的东西。
真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十五岁的张骞在汉武帝的期望下,率领着队伍离开了长安,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第一次出使,他出了玉门关,走天山一带,越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到了大月氏,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一路崇山峻岭,还有沙漠无人区。
国道和公路不要想,有的只是野兽和劫匪,还有匈奴。去的时候还是青年。
回到长安的时候却已经是十三年后,风霜满面。
第二次出使,他走的依然是这条路,但他停留在大月氏,又分了两路,一路经过伊朗去到了罗马,一路去了印度。
他的这两次出行也为后人指引了方向,成就了后世辉煌的“丝绸之路”。现代对于张骞出使的路线图早有标注,还有好几个版本。路小柒选了一个版本放上来,并且放大了路线图上“7000公里”的字样。
七千公里
不仅是民众们觉得太了不起,就连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刘彻也觉得实在是很厉害。
但是刘彻有些尴尬的清了清嗓子。
他派张骞去西域其实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文化交流,而是为了打匈奴。
当时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和匈奴有仇,就想要联合大月氏给匈奴来个两面夹击。结果在朝堂上问谁愿意去的时候,只有张骞一个人站了出来。
刘彻想到这里,就决定以后要对张骞好一点。
不过
这一次他派张骞再去西域,的确是为了文化交流。
嗯最好是再多带点儿种子啊这些大汉没有的东西回来,还有工匠啊技术啊这些
刘彻觉得现在自己绝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帝王。
离开长安没多久的张骞,也看到了仙
画。
他心情激动,没想到仙画竟然给了自己这么高的评价,流芳后世。
若不是现在大家都在休息,他可能就直接喊出发了。
唐朝。
大慈恩寺内,玄奘目露敬佩之情。
他正是以张骞作为自己的榜样,踩着他的路,这才踏上了取经之旅。
“阿弥陀佛。”
明朝。
一个叫吴承恩的文人,看了这段后忽然兴奋的一拍桌子。
“我想到了就将玄奘法师和张骞的西域行结合起来,这个故事肯定很有趣。”再加一点神话传说,不愁人不看。要不,就叫西游记吧。
没法与外界交流,加上国内面积广阔,平原肥沃。咱们就安心耕作,成为了农耕民族。以农业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