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家里是不开灶的。
中午下馆子,酒楼或者脚店任挑,服务周到。晚上不宵禁,市民们出入瓦舍和勾栏看各种演出,熙熙攘攘,一派盛世不夜城的景象。
赵匡胤看得面色喜悦。
看他的汴梁城,多么的繁华,这就是盛世之象啊,也
不比长安差嘛。等迁都到洛阳后,他必将洛阳再建成如此模样欣喜之色还未落下,就听得仙画话锋一转
汴梁的情况特殊,几乎可以说是一国养一城,北宋的工商业者们也的确是过得还不错。但北宋的农民们过得可不怎么好。
宋朝的徭役,你也不能说它很重,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它是比之前要轻一些的。但是呢,它制度十分的混乱。
本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厢军,其实就是杂物兵,负责各种劳役工作。他想的可能是让厢军能够取代征召的民夫,但是呢,发展到最后,不仅不能完全替代民夫,反倒造成了冗兵。
一个厢军的士兵进入到军营里的大通铺,嘴巴里骂骂咧咧
这才刚休息了几天,又要去修路了忒娘的,这活儿还没完没了了。
他的同袍安慰道“咱这就是驿路军,干的自然就是修路的活儿。好好干着,说不定还有机会选拔进禁军呢。
那人冷笑“咱们这些人就算了,这辈子也就老老实实修路了。人家禁军要的是精锐。”一边嘟囔“说是精锐也没见他们打过几次胜仗。”你不要命了吓得同袍一哆嗦。
针对民夫,宋朝依然有着相应的杂徭制度。
杂徭和汉唐时每年固定服役多少天的这种法律规定还不一样,它既没有固定的说法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春天征调那就叫调春天,因紧急事务而征调那就叫调急夫。
朝廷和地方官都有这个征调的权力。
里正挨家挨户的打招呼官府衙门要修整,一家出一个劳动力啊,半个月估计就能回来了。大家怨声载道。
不去叫厢军来建,却来折腾我们。
厢军怕是叫不动吧,那群军爷可得伺候着。里正两眼一瞪叫你们去就去,啷个那么啰嗦像之前说的北宋那乱七八糟的治黄,就每年都要调几万到十几万的民夫。
但赵匡胤也还是干了一些好事的,开始给民夫们包饭吃了,“一夫日给米二升”。
虽然是夸他的,但赵匡胤很不高兴的耷拉下了眉毛。
仙画这先扬后抑的毛病啥时候能改改,就不能有一天真的让他纯高兴一下吗赵德昭在一旁看着他的脸色,斟酌着道父皇的仁慈,连后世都知晓赵匡胤没好气的挥了挥袖子行了,别说好话了。
不过他想一想,陷入到了彷徨之中“厢兵冗兵杂徭”这些东西到底该如何平衡
赵德昭道不如取缔厢兵
赵匡胤拧眉否决不可厢兵的重要性可不单单在杂役上。
厢兵可以作为禁军的补充,而且吸纳了民间一些游手好闲的壮丁,让他们不能生事。若单纯的取缔的话,反倒会引起大麻烦。
赵匡胤在苦恼的时候,大宋民间的百姓们也在苦恼。
现在大宋才开国,各种弊端都还没有太露出端倪,因此百姓们倒不是太愤慨,就是很担心。
这种可咋搞那岂不是以后哪个官员脑子一拍想要修个啥都能征调民夫
那他家要建房子不会也征民夫吧
瞧你说的,官员家里要建房子,有得是人想要冲上去的,还用征调也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们都急什么咱们住在汴梁城里,要征召那也不是征召咱啊。”
周围的人一顿。
有人开口讥讽“你喝多了吧谁家还没几个乡下亲戚啊而且,到时候搞得民乱,那辽军金军什么的又打过来,你以为咱们就能逃得掉
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就是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要真是又成了乱世,船一翻,谁都别想跑
在雅室中的太学学子们,听着楼下大家的议论声,也都感到了身上肩负着的偌大责任。等我回去就写一封奏章,必须得让官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可。殊不知他们的官家正在无限的头疼中。而仙画似乎还想再扔给他一个大麻烦,让他更头疼一些
除了杂徭外,北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徭役制度,那就是职役。
简单理解,就是官府管辖下的各种吏目,里正、捕快、邮差、消防员等等,都是从民间征召人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