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们从小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想到这里,忽然就理解范进了。
当然了,也有不少真正读进去了的饱学之士不认同的道“读书是为了明理,格物致知。若是一心为了科举,反倒是失了本意。”
这就是之前范文正公担忧的,纯粹为了科举而读书。
结果,既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也没有培养出来高尚的品格。
而那些原本觉得读书人必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此刻心中也产生了怀疑这样的人当大官真的靠谱吗
看上去就情绪不太稳定的样子。
而庙堂之上的帝王们和重臣们的脸色都变得不太好看。
“不堪大用”
“不过是中举就状若疯
癫,
若是以后遇到大事,
如何处置”
看上去,就有些不太靠谱的样子啊。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作为开端,绵延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阶级的固化,打破了特权的垄断,给了人一条往上走的通道,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让身处底层的平民有了一丝希冀。
它代表了当时的全部教育的意义,与整个封建帝国始终相伴相随。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被彻底废止,持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也宣告全面崩解。
年轻的光绪帝坐在最上方,听着下面的臣子们唇枪舌剑的辩论。
“陛下,如今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要求变、求新才能让国富民强。”
“张大人说得对,科举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社会,我们必须引入西方的现代学校,才能为大清更好的培养人才。”
光绪帝没有表示,下面的臣子们看不到他眼里深处的仓惶不安以及恐惧,依然还在慷慨陈词。
大部分的臣子都站在废科举的这一边。
洋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他们所有的信心,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只是,是在一种痛苦而无可奈何的情势之下。
最后,光绪帝下定决心道“诸卿家说得有理,朕决定,从今日起,废除科举”
消息传出,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们痛哭流涕。
各地一片哀声。
有识之士们开始转向西方,研究现代学校的模式,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为什么实行的是大学制,而东方实行的是科举制
科举制天然就落后于大学制吗
当然不是
太学和大学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普通市民阶级考入大学,同样是他们向上晋升的一条重要道路,这一点和咱们唐宋明清时期没什么区别,甚至咱们的教育体系的普及还要更优越一些。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正在和自己的友人对谈。
他们在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文官制度。
伏尔泰道“我认为我们在设计法国的文官制度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遥远东方国度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两人又谈论起西方的大学制
“我赞同你的观点,就好像我认为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把世间事务的管理,也就是世界的统治,放在受过教育的人们的手中。”
过了一百多年,英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和日本的一位学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