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们的依赖症是这样子的。
东汉中期以后常常是以皇帝早崩为原点,不足十八岁的幼帝上位,由外戚大规模把持朝政;
质量参差不齐的外戚为了长期摄政害死皇帝,或者直接从旁系皇族中选择婴幼儿做储君;皇帝们茁壮成长后因为长期的傀儡生涯及非血缘关系与外戚们的矛盾加剧;
长成的皇帝们等太后去世,失去执政合法性的外戚就被蓄谋已久的皇帝联合宦官一勺烩;
但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皇帝亲政后因为掌握不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权力,只能依靠自己人,这个自己人包括娘家妻家人和自小长大的宦官,于是国家重要部门就遍布外戚和宦官。等皇帝们早逝,皇后一家又成为了新一轮掌权外戚。
就这就是一个循环。
而如果要说士族能不能成为皇帝的助手,就像我们刚刚说的,士族与外戚是长期穿一条裤子的
循环一说完,接着就说士族,一旁围观的卫青朝皇帝投去怜悯的眼神,他觉得东家有点惨,真的是被仙幕批评的体无完肤,从头到尾,就差指着刘彻的鼻子直接说你家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不改你就死定了。
刘彻也觉得惨,因为仙幕所说的是真的,仙幕说的每一个点,被仙幕点出来后他都能够接下去想,就比如说到这个士族他也懂。
皇帝、诸侯王为子嗣安排妻室最喜欢的就是世家大族的姑娘。妻家有绝佳名声,妻家子弟还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若说士族自己愿不愿意那自然是愿意的,毕竟他们可以借助结亲皇室的方式让自己家族迅速飞黄腾达。
刘彻最痛苦的不是被仙幕批评,而是被仙幕提出来的每个点他都认同。
就很惨q
士族们根本就不爱东汉的皇帝们,他们爱的是权势,是家族,他们甚至会因为利益受损和宦官干起来,直接打了患有依赖症皇帝一个巴掌。
东汉中期以后的窦、邓、阎、梁四大外戚家族,属于士族中的顶级豪门。
他们在朝廷上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是外戚,是士族头子,轮流当外戚,轮流当头子。
他们是一个圈里的兄弟,用姻亲、师承和上下级关系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一个外戚上位掌权后基本上会对对士族集团进行拉拢,把剩余蛋糕分给士族们。
汉朝就是士族们迅速发育壮大的黄金期,他们团结到能够过着我吃肉你喝汤共同奔小康的神奇场面。
所以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
他们把持着汉朝的一切,皇帝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利用的工具,他们有用时与皇帝是利息互换的关系,皇帝掌权后就是和皇帝互相争利的敌人。
于是皇帝亲政前要打倒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上一任皇帝时的士族头子,扶起自己的士族头子。
但士族们没想到桓帝亲政干点士族头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参与政变的五位宦官头领全部封侯,在地方大力扶持宦官子弟,让他们用流程外的渠道进入各类部门“辜榷财利,侵略百姓”。直接触碰到了盘踞在地方的世家大族“入仕”的基本盘。
不服气的士族和宦官们干起来了。
经过百年的发育基数越来越庞大的士族集团,将最大的怒火对准了抢他们蛋糕的宦官集团
士族互相标榜,互相结托,疯狂聚堆开会,品评公卿,游学者众多,牢牢把控着社会舆论的方向。
士族在朝廷中盘根错节的紧密联系,让皇帝政令越来越失去权威性,也根本没法逐一击破。
他们形成“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领袖,锋利的矛头,直指宦官集团和他们背后的桓帝。
被惹怒了的地头蛇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集团化发展,让本以为可以轻松享乐的桓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冷感,他们在桓帝眼中已经是连皇家都无可奈何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