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在心中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回顾了一遍,又冷哼一声。朕倒要看看,郁达夫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竟抢了白乐天的先
画面变换,水镜上出现一段朱红的城墙,城墙右侧垂下一簇金黄的银杏叶,正中间是几个大字故都的秋郁达夫。
白居易眼中划过一丝疑惑,这个名字,看起来不太像诗,莫非是其他文章
李贺对这个名字同样疑惑“故都的秋,意为故都之秋”
如此书辞,似不甚雅致。
刚刚尚在沉思的李世民也回过神来,咂摸着这几个字的意思“故者旧也;都或为国都;的当与“之”字同调;故都的秋,似有怀念之意。此作莫非暗含黍离之悲
当年,周大夫行至周朝国都,见到故朝宫室宗庙,尽已长满禾黍,心中仓惶不忍去,唱为黍离一首,诗中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之句,极言故朝之思。联想到前面曾提到过的南渡,莫非此作写于后世罹乱之时
不止是他,秦皇汉武包括后面的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等都想到了这一点。一时间,对后代的担忧取代了此前对“革命”的犹疑,诸位君王都微微屏住呼吸,坐等水镜中的后文。
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也是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
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五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学社团,当时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叫文学研究会,一个叫创造社。前者关注现实,后者更
为贴近内心,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先锋之一,另外一个是郭沫若。
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有冰心,还有沈雁冰,不过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茅盾。
北宋。
苏轼一边听一边与白家弟弟讨论“文学社团,该是集社之意”
苏辙点点头“应是如此,类似唐时的元白、韩孟诗派但元白韩孟本人倒无结社之意,所谓社团,该是其中诸家观点一致,文风类同
关注现实,似承国风、乐府之旨;关注内心,却有些像屈子辞章。这浪漫一词,倒是有些意思。
苏轼觉得跟着水镜他已经学了不少新词了。
苏辙笑了笑“如此说来,后世文章倒也与我等承自一脉。以诗文结社,同气相求,兄长对那文学社团可有兴趣
苏轼摆手罢了,我满腹不合时宜,还是自写些诗词文章吧诗社宗派,不敢望前贤。他不操这个心。
另一边,黄庭坚却是对这个文学社团很感兴趣。他也想到了先代的各种诗文流派,唐人已将诗写尽,穷则思变,他想出一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论,以杜子美为效法对象,也有几个赞同之人,干脆也结成一个社团
洛阳。
杜甫盘点了一下郁达夫、郭沫若、冰心、茅盾,还有前面提到的鲁迅,后世的大家亦是不少,且听起来,个个都有开创之功。他忽然对楚棠说的“新文学”很感兴趣,故都的秋,与他作中的“万里
悲秋”,情感是否相同呢
写秋的文章,古已有之,郁达夫的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竟可以在几千年层累积成的文本中脱颖而出呢请大家先读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本不在身边的同学也没关系,看t也一样。
白居易及其粉丝一致点头,没错,他们也想知道,这篇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里,竟然连他白乐天都能被挤下去。
水镜下的人一半带着不服,一半抱着对所谓明星作家新文学史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兴趣,纷纷抬头去看水镜里的文字。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