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李治轻轻拍抚着气喘吁吁跑来安慰自己的武皇后,柔声道,“媚娘,别怕,朕信你。”随着画面的转换,两鬓已有白发的武瞾一身麻衣素服,边执笔写悼文,边黯然泪下
但是,那些以最大的恶意诋毁她的男子,仿佛集体睁眼瞎了一般,看不到武瞾找来擅治风疾的张文仲,命他召集天下名医撰写治疗风疾的药方,也看不到在李治离世后,武瞾在新君当立、争权夺势的关键时期,亲自为李治手写哀册文,请看,这样的哀册文,比起大臣们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公文格式,是不是多了字字泣血的哀伤呢,俯惟茕恳,荼毒交侵,瞻白云而茹泣,望苍野而摧心念兹孤幼,哽咽荒襟,肠与肝而共断,忧与痛而相寻
李治看着画面中边哭边写的武瞾,内心不感动那是假的,还是自家媳妇好,我没看错人
他动情地抚着武皇后的浓密青丝,媚娘
刘彻有点酸了,我以后也让子夫为我写哀册文,要写得比这更肉麻等等,我还要继续寻找契机成仙呢,倒用不上这种晦气的东西了呵呵
李世民也酸了,若观音婢走在我后面,她也会为我写哀册文的
另外,古代帝王驾崩后一般不立碑,从汉朝开始,只有立下经天纬地之大功绩的帝王才能陵前立碑,比如刘邦,后代子孙若无超越前代先祖的功绩,立碑视为僭越,会遭受百官的谴责抵制,而到了唐朝,李渊和李世民陵前也没有立碑但武瞾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世间最优秀的男子,她力排众议,亲手为他写下8000多字的碑文,在乾陵前为他立碑颂德
甚至,十多年后,登基称帝的女皇为何会前往嵩山封禅很多人说她自觉女子称帝有愧诸神,配不上泰山,这才要去嵩山与其用这种充满男权优越的言论来贬低她,不如把镜头拉回公元68
3年,那年,李治原定在十月举行嵩山封禅,可惜他病情加重,只好把时间推到次年正月,十月,李治带着武瞾从洛阳启程,来到嵩山脚下奉天宫,病情愈发严重,他只好下旨取消封禅,返回东都洛阳,年底他就驾崩了,未圆嵩山封禅的梦想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和武瞾登基后前往嵩山封禅联系起来,是不是就能发现蛛丝马迹在这位女政治家的心中,她永远是李治的妻子,泰山,她当他的皇后时已经去过了,嵩山,她要替他完成未实现的梦想
女皇武则天此时已是泪流满面,陛下,您听到了吗知我者,仙人孟姑娘也
接着,她惦记着丈夫临终前那句遗憾,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在李治离世百日之际,下令在长安为他建了献福寺,并在登基后改名荐福寺,亲自以飞白体题匾额是的,武瞾书法造诣颇深,但她并不是喜欢四处耍弄墨宝、到处题字之人,相反,她亲自题字的寺庙只有两个,另一个是她母亲的崇福寺,而且,往后持续到她去世前三年,她多次从洛阳赶往长安荐福寺降香
李治眼中渐渐溢满泪水,原来,朕临终想回长安是啊,那是有耶耶和阿娘的地方,也许每个孩子到了最后,都想回到爹娘的身边吧
另外,她为李治在嵩山少林寺建功德坊,又担心李治在地府挨饿,特意把之前规定的朔望和重要节气上祭品的习俗,改为每日朝哺祭奠以古人对身后事的重视,她若对李治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恋,何须做这些本来可以不用做的事在她大权在握的时代,又有谁能逼着她做这些
甚至,她晚年为保全娘家,屡屡想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却在大臣以高宗往后不能得到武氏供奉的劝谏中,一次次迟疑了,直到最后,她决定还位李唐,以李治妻子的名分与他合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