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这煤球,往年可是半夜熄灭,冻死过人的
明盛帝看着顾璋呈上来的奏折,还有一份天工学子的“报告”,按照上面说的做了几块满是深长孔的蜂窝煤,亲身体验和对比这两种的好处。
试过之后,他有些喜悦,又忍不住好奇“天下这么多人烧煤炭,怎么瑶光教出来的学生,能想出来这么改一下又方便,不易灭,烧起来还火力更旺,更暖和。”
苏公公想了想“想来还是顾大人教导有方,学子也是聪慧的,所以在农家遇到这个煤球,这才能想到改成蜂窝状。”
明盛帝也翻看学子写的报告,上面写着题目、目的、原理等等,他这一年已经看过不少报告了,习惯了这样的格式,觉得还挺简洁明了的。
他去看原理那一栏,上面写着,燃烧需要氧气,从中间插孔增大了燃烧体和氧气接触的面积
明盛帝揉揉眉心“氧气又是什么气瑶光他可还真是什么都琢磨,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琢磨出好几种说法。”
苏公公笑道“您那次召见燕老,他不也说了吗顾大人自小聪明,能洞悉世界万物运行的真理,八岁那年就跟他聊,天上怎么下雨,水又怎么回到天上。”
“以顾大人那出其不意的性子,琢磨什么都不奇怪,要是哪天听说他去研究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给它们编个牛郎织女的故事,怕是大伙都不奇怪。”苏公公语气夸张,给主子逗乐。
明盛帝忍俊不禁“确实,这一听就是瑶光能做出来的事。”
明盛帝看着手上的奏折和报告,感慨道“天工学校的学子,个个都是着眼于民生的栋梁之才啊。”
要是他们是官员,这都是能让人往上升一升的政绩。
类似的小发明、小灵感数不胜数,一开始还偶尔有顾璋的“提点”“出题”,等到后来,学子们慢慢就形成了习惯。
用眼睛看民生,关注身边细节,少一些理所当然和视而不见的麻木钝感,积极用脑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习惯,随着跟在顾璋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养成得越来越自如,慢慢竟像是变成了深入
骨血的、顺手为之的小事。
小事一件件积累下来,天工学子在许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举人、进士,官员还高。
早先走科举这条路的读书人,都对天工学校的学子嗤之以鼻,觉得这是不能走科举之路的人,退而求其次去学的“奇淫巧技”
但是这接近两年时间过去。
别说没条件科举,或者不擅长科举的读书人了,就连许多擅长读书科举,已经考中秀才、举人的读书人,都忍不住有些心动。
他们想去天工学校求学
那都是实打实对民生、对百姓、对社稷有用的学问啊没看见天工学校学子的产出吗没看到他们学过那些知识前后的不同吗
若是他们也能学到顾大人两三成学问,日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当官,既能顾全农耕,还能造福百姓、做出政绩,还愁不能官运亨通吗
不少幼小的孩童都大声向父母抗议我要去天工学校念书我要去跟顾大人学他的学问我不要念书考科举了啦”
更大一些青少年,不少立志为国为民的学子,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在考进士前,若是能去天工学校学习几年该多好
他们都看到了,顾大人带着天工学校的学生们站在船上,那么多人为他们的到来欢呼,为他们即将带来的改变歌唱,这才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抱负和理想
这些读书人的家长“”
他们忙着安抚哭闹的孩童,又苦口婆心地和脾气倔强的青少年讲道理,还要拦着已经成年口袋里有钱的读书人一腔孤勇地上路。
心累jg
即使天工学校再好,也不能放弃科举,这才是入朝为官的正途啊
顾璋才不管他身后搅动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