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一群观众,吃着点心,嗑着瓜子,喝着茶水明朝时期的茶水更为简约普及,变成了冲泡法,搭配瓜子与说书是绝配。
酒楼外,热热闹闹,有舞龙队舞狮队经过,还有戏班子一阵吹啦弹唱地吹奏节庆的喜悦。
“大清的上元节同样热闹。”弘历对此十分自信。
宋人会玩,他也很会玩的嘛。
到了清代时期
,虽然官员的假期从十天缩减到了天▃,但是玩的花样更多了。
比如烟花种类在明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花样,杂耍之类除了猴戏还有了其他驯兽戏,还出现了扭秧歌、踩高跷、闹社火等新的内容。
唐朝开始有了夜市,“鬼市”和“夜市”是夜间经济的始祖。
“夜市”顾名思义,是夜晚举办的集市,最早是由于商贩在夜间偷偷卖酒,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他商人顾客也参与进来,售卖的品种越来越多,就有了“夜市”。比如上元灯市,就是节日时期的夜市。
而“鬼市”完全相反,出现在凌晨时分,是一种特殊早市,也叫“晓市”。
“鬼市”的开业时间一般是“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差不多是凌晨两三点开始,持续到四五点结束,专在半夜开办。
“鬼市”之所以叫“鬼市”,原因有三点
一是时间点,专门在凌晨半夜时分,像传说中鬼出没的时间,鬼味森然;
二是因为在摆摊的地方只有零星几点烛火,光线很差,在黑暗中看起来就像是鬼影森森,十分吓人;
三则是因为“鬼市”的物品有“鬼”,这里的“鬼”要么指来路不正,比如说偷摸或者盗墓来的赃物。还有一种,就是造假的“鬼货”。
唐朝时期,有一位进京参加科举的考生,听人说得热闹,特意去鬼市体验了一把。
等他与长安的友人相聚时,喜气洋洋给长安友人炫耀自己在鬼市的战利品“你看我买的上好的羊皮袍子,只要一百五十文,真是便宜”
友人看了一眼羊皮袍子,表情有些诡异“你在哪卖的”
考生“晓市。”
“什么晓市,那是鬼市。”友人一看羊皮袍子的成色就猜到了,哭笑不得地解释,“鬼市卖鬼货,你这羊皮袍子,肯定有鬼。”
“不能吧,这看着不就是羊皮”考生还不信邪,把宝贝的羊皮袍子展开,翻来覆去地检查。
凌晨时分刚买,光线不好,他都没来得及细看。
现在有了怀疑,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考生索性推开窗户,走到窗边,迎着阳光一看傻眼了“里面这是什么纸”
长安友人走过去,帮他把羊皮袍子表面的羊毛扒开,自信一看里面的“羊皮”,傻眼又无奈“没错,就是油纸。羊毛被粘在油纸上,看起来像是羊皮,其实是一堆羊毛加一张厚油纸。”
油纸可以做伞,也可以糊窗户,厚一些的油纸揉搓做旧后,纸的摩擦声也不明显。涂上浆糊,两面都沾满羊毛,看起来也是毛茸茸的“羊皮袍子”。
白日或许能看出不对劲,但是在光线昏暗的凌晨,就很好糊弄过去。
长安友人看着傻眼的考生,摇摇头“一百五十文买一堆羊毛,你买亏了。”
考生一脸崩溃何止是亏了,就是被骗了
“太坑人了”
“肯定是专门坑
骗我这种外地人”
友人道那倒也不至于,鬼市也有好东西,懂行的也能去淘到真东西。但是不懂行还想贪小便宜的十成有九成会倒霉,本地人也会被骗。”
“我再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