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汉朝大夫没那么自卑了,他学会了扬长避短,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论把脉看病,师父也说我没什么天赋,但是论博采众家所长,我未必不如师弟他们。”
母亲一想,自己呆是呆了些,但是读书极为认真,写作也很刻苦,或许,还真是更适合埋头研究和写作。
“那你试试,娘支持你”
有了母亲的支持,汉朝大夫更高兴了。
“日后我就专心研究医学经义,统计概括前朝医学和师父师兄他们的病案。论灵气,我不如他们。但是论写作,他们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长埋头做学问,有的人擅长教书育人一样,有的人擅长临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长理论研究。
因为天幕,从汉朝开始,医家便开始有了一些分科发展。
专业的大夫去写书,比文人写书更能分辨可行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传承医学文化的方向。
此书对世界医学也有影响,比如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其中有关脉学的知识许多就来自脉经;
波斯学者兼医生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主持编纂的波斯文的华夏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将华夏的脉学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中医药方仿照唐朝制度,也规定脉经是医学生必修教材。后来日本医学家编纂大同类聚方等医学书籍,参考了脉经。
当然,这本书也有缺陷,比如“王脉”“相脉”“囚脉”这种听起来像是算命的脉像,不够医学,有失严谨。
王叔和脸红。
这不是,他年少家贫,出去行医总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权贵总得说一些好听的话。
再加上接触的不同阶级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脉相的共性,忍不住与病人的身份结合起来,看来是自己局限了。
以后就改不,现在就改
这里特别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医陈延之。
陈延之,约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详。著作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在隋唐时期被太医署明确列为官方医学学校必学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宝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将之列为必学教材,而且课时多达300天。但是在现在华夏已经失传了,因为书籍失传,对陈延之的生平也不了解。
陈延之“”
好消息,作品后世留名,在中外都是医学生教材,非常受重视。
坏消息,作品又失传了,后世人对他完全不了解。
华夏只能
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窥见极小部分,但是并不系统。
1985年,日本学者在日本尊经阁文库的图书分类目录,发现了经方小品残卷,经研究确认是陈延之所撰写的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抄写时间约在公元11901324年之间,根据这一发现可以确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极为详细,对中日两国医学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夏失传,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时期,李世民听到又来一本华夏本土没有、但是日本存在的医书,愤怒的情绪积累到极致反而平静了下来。
长孙皇后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发现,说不定原本也在。”
武将骂起人来更为直白,尉迟敬德毫不客气开始问候被日本欺负过的满清“清朝真是废物”
文官们听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医书后世竟然没有传下去,觉得仿佛是大唐的文化断了传承一般,气咻咻“我大唐的医学教材都被抢了,真是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