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们议论起两个村水车的不同之处,斗笠老者围着水车打量着,时不时与一旁另一位斗笠老妇交流一二。
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毕岚发明了翻车,“翻车设机车以引水”。而筒车据说是发明于隋而盛行于唐。
但是因为天幕上出现过这些画面,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一毕岚发明的翻车提前出现,筒车也很快也被能工巧匠打造了出来,根据不同的地形,交替着使用。
这一村庄正在位于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处,他们村地形比较平,隔壁村已经属于山地,高低差异很大,便能看到两村很明显的不同之处。
这两位斗笠老者、斗笠老妇,也不是普通的村人,而是新鲜出炉的“农师”。
大汉刚发明成熟的纸和书本,农书根本不多,农官有点难度,但是从民间选拔有经验的老农集体交流,指导其他人,还给予官吏待遇,对朝廷而言也是双赢。
目前选拔的“农师”非常简单朴素,看每一年谁家地里的收成最好、经验最丰富、而且愿意对外分享自己种植经验的。
这斗笠老者就是本村的农师,斗笠老妇就是安装着筒车的隔壁村的农师。
自上任以后,两位老者时不时行走于村中,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还会统一去城里参与农师协会的交流学习,哪怕是这样春雨连绵的季节,也忙碌的脚不沾地。
忙完水车,还得忙草市。
草市的交易看似简陋,但是很能促进农民研发农副产品积极性,在各个村中都很受欢迎。
而在更有条件的长安和一些庄园里,当有知识有钱财的贵族、官员、庄园主受到天幕启发,开始花大钱搜罗民间人才,渐渐地开始将农业分科细化。
养花,养果树,养鱼,种稻,种麦,种桑麻,原本就有各种大类别,现在更加细分擅长温室养花的,擅长花卉病虫防治的,擅长培育新品种的;擅长柑橘嫁接的,擅长柑橘增收的
这些原本得到了宋明清才会因为市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来的农林园艺,在汉朝只要被点拨开,依然有条件实现。
在各地多了许多工业交流行会,有官方行会,地方行会,也有民间私人行会,开始从闭门造车走向融合交流。
并且还慢慢出现了各种木工大比、铁匠大比之类的工艺比赛,有钱
有兴趣的富商出资赞助,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工匠从中寻找自己未来的出路,还有更多没技术但是感兴趣的平民或者学徒来观看比赛,看着看着,开始学习深入某一行,投身其中,为行当带来新的血液。
而自从宫中重视刺绣地图之后,擅长刺绣的女子不仅仅是有商业价值,还有了军事政治价值。
宫中特意召集聪颖绣娘,教授绘图、测量知识,不仅仅刺绣地图,做立体军事沙盘,还涉及到刺绣一些不适合用纸张或者竹简保存的书籍秘闻的保存。
当一位看似年迈体弱的绣娘亲自冒险去匈奴假装酒娘卖酒,窥探到了匈奴大汉交界处的地形,刺绣出了非常精准的军事地图后,得到了刘彻亲封的官职这也让大汉的女官越来越多,让民间的女子越来越敢为了自己的将来,拼一把
医者研究着针法灸法和草药学,有的利用提炼出来的酒精各种做实验寻找适合的用途,有的开始自己扎自己研究穴位实践
还有胆大的医者,比如义妁等不甘落后于后世医者的太医,亲自持刀解剖乱葬岗没人要的尸体,或者是死刑犯。名声传出去后,谣言经过发酵越传越恐怖,一时间导致犯罪率大幅度下降。
宫中的方士在研究火药,时不时传出爆炸声,还有方士把自己炸成重伤,也让民间对火药的研究淡了许多。当然,就算有,那明显的爆炸声也逃不过大汉对硝石等材料的严格管控,而且爆炸声非常醒目,也非常好抓人;
民间的方士们开始研究化学,一会儿炼丹炉里烧铜铁,一会儿烧后世寒食散配方然后去铺路,还真利用石膏黄土生石灰等随处可见的简单原料,烧出了土水泥的配方,糊墙之后光滑不掉灰,铺路之后光滑不扬尘,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最重要的是,材料便宜随处可得,哪怕是做成品卖也便宜。
民间的游侠有些主动从军,有些在民间担任起武术师傅,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棍棒力气、射箭刀剑等招数,后来被村里人集资凑了一间武术学堂,成为了最早的武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