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继续说李氏外戚的上位之路,汉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完善,大多是通过赀选、举孝廉、外戚等途经。汉武帝年轻时很乐忠于选取贤才,然通过赀选、举孝廉来选才是很耗费精力。”
“因为赀选、举孝廉需要通过地方官员为中间人选送,然人皆有私,这种私心简单的法令是无法制止的。因此这类选才方式需要君王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持续关注这件事,对负责这项人事工作的官员加强督管,来防止下面的人弄虚作假,确保将真正的有才之人举荐上来。”
“哪怕你是始皇帝、汉武帝,为君者只要稍稍放松警惕,就会有人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你的旨意下发是从民间选才,但最后推上来的全是关系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现实版分分钟给你上演,好好的朝堂秒变乌烟瘴气家族企业。”
“这类求贤最典型的案例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时发生过。李隆基诏求天下士子,圣旨传给天下人说的是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到长安向皇帝自荐,参加大唐人才备选啦”
“隋唐虽开创了科举选才的制度,但因为这时科举制度不像后面的朝代有弥封誊录来最大限度保证科举的公正。于是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选才与察举制一样被世家所把控。寒门弟子要是找不到关系,哪怕再有才华,世家出身的主考官都会把你戳落。”
“如此一来,莫说寒门弟子,就是诗圣杜甫这类家族衰落的官门弟子,想要科举都得走权贵世家的门路,不走关系,任你才高八斗,也别想考中。”
“弥封誊录”意图推行科举制度来限制世家的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纷纷注意到了这一科举制度。
汉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此,哪怕天幕没有细说弥封誊录到底如何操作,已经推行科举制的君王却能一听就有一个粗浅的操作概念,后期再补充补充,这制度不就完善了。
不过太宗朝,世家在科举上尚不敢做的太过,想要实行弥封誊录制度会相对容易。到了科举被世家把控时,皇帝想要加一个弥封誊录怕是会有不小的阻力。
尚无科举制度的朝代,如秦汉等君主则注意到了科举制。以秦汉时代的生产力,想要全面推行科举制并不现实。可若能有这样一项制度,朝廷从民间筛选遗才会更方便。朝廷需要从寒门补充新鲜血液,才能减缓世家势力的膨胀速度。
然也只是减缓,世家势力膨胀与土地兼并是每个王朝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
“现在君王下令诏贤,对于那些有才华的寒门弟子而言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许多有才学的寒门子弟都纷纷开始凑盘缠,想要参加甄选,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诗圣杜甫。杜甫的祖父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与李峤、崔融,以及苏东坡的先祖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苏味道所以那个贬了再贬的倒霉词人是我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