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府不知道摄政王是他这
边的人,
只是单纯地担心他不会武功,
被欺负了。
他穿戴整齐,用过早饭,便和镇国公一起前往河岸。
日头渐渐起来了,镇国公派人在河岸上搭了棚子,又放了茶几软垫,坐得更舒服些。
对面的草原人也搭了棚子,朝这边喊道“两位国公爷请过来啊”
这边的士兵也喊道“你们的摄政王请过来啊”
“你们过来啊”
“你们过来”
两边人马隔着河流对喊,谁也不肯先过去。
祝青臣抱着手,站在河对岸,朝宇文恕打手势“你过来,还是我过去”
宇文恕无奈地摊了摊手,朗声道“我过去。”
“摄政王不可”
草原人还想拦,宇文恕却不在意,摆了摆手,把腰间长刀交给随从,然后脱下鞋子,挽起衣摆,从河中涉水而来。
见他如此有诚意,镇国公也不好意思起来,把自己藏在衣袖里的短刀丢给随从,让随从后退。
祝青臣震惊了“昨天不是说不带武器吗”
“兵不厌诈嘛。”镇国公笑了笑,“等会儿要是打起来,小公爷就往我身后躲。”
“好。”
这时,宇文恕也到了他们面前,举起右手,向他们行了个草原人的见面礼。
祝青臣装模作样地回了礼“摄政王请。”
三个人分别在长案两边坐下,两边士兵在他们身后,随时准备冲上来开战。
祝青臣煮水烹茶,宇文恕架着脚,坐在软垫上,开门见山“本王此次来见两位国公,是为和谈。”
“我大周与大夏相争百年,始终未曾分出胜负。一路行来,不论周夏,百姓人人自危,无处安居,令人心痛。”
“本王此来诚意十足,盟约已经备好,十年之内,本王绝不兴兵,没有附加条件。”
祝青臣给他添了茶,看向镇国公。
祝青臣没有意见,主要看他的。
镇国公叹了口气,正色道“确是如此,我镇国公府一门,世代坚守西北。纵是如此,倾我满门之力,亦不能护西北百姓人人安居乐业。若是能够和谈,自然是最好的。”
当然了,镇国公也给他们留了余地“只是此事事关重大,我不能擅作主张,还需要上奏天听,请陛下裁决。”
此次和谈还算顺利。
一共就三人,其中两个还是早就商量好的,只要搞定镇国公就行了。
最后,祝青臣和镇国公商量好了,祝青臣带着楚云扬进京的时候,顺便将此事禀告皇帝。
另外,在此和谈期间,双方都不得兴兵。
祝青臣和宇文恕击掌为誓,绝不食言
三日后,一切准备妥当,到了启程的日子。
不像原书里写的那样,楚云扬只带了几个亲卫,就高高兴兴地冲到京城里去了。
在祝青臣的有意安排下,
镇国公府做足了准备。
除了楚云扬的亲卫队,
,
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好手,扮成运送礼品的寻常士兵,护送他们一路进京。
另外,镇国公府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防身的武器和救命的丹药,还有一些书信。
镇国公府虽然搬离京城许久,但是京中武将,大多是老镇国公的部下。
镇国公夫妇一起合计了三天三夜,挑选出值得信赖的同僚,专门写了言辞恳切的书信,让祝青臣和楚云扬随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