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在当时就是如此。无论是两汉还是魏晋,士子都要先拜到官僚门下,得到官僚举荐才能考试。这样的行为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巩固,只有通过世家举荐的人才能做官。
举荐的官员就是“举主”,被举荐的士子是“举主”的“故吏”,“故吏”对“举主”有“道德”上的从属关系,这种政治制度又称“二元君主制”。
历史中吕布没有认义父,但杀丁原后名声烂透。这就是因为丁原是吕布“举主”,吕布是丁原“故吏”。
深化推广“投牒自举”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但唐太宗的优点是听劝,又有个不足之处是太听劝,手下文武百官都说“投牒自举”不好,他就放弃了。
李玄霸侃侃而谈“所以唐太宗一生虽然推广儒学,但在科举制度建设上并无突破,甚至还有停滞倒退的迹象。”
还不是唐太宗的李世民道“这都是魏玄成的错。”
兄弟二人说着说着正事,就开始胡乱迫害忠良。
房乔和杜如晦则眉头紧锁,艰难消化李世民和李玄霸的“胡侃”。
他们知道世家“注经”,但听李世民和李玄霸细致讲述何为“注经权”前,却从未想到“注经权”会囊括整个社会的制度规范。
他们也认为“投牒自举”不可取,但听李世民和李玄霸嘲笑另一个世界的唐太宗时,才恍然“向朝堂自举是浮躁,向官员自举就不是浮躁”这件事似乎道理不通。
至于李世民和李玄霸认为“君主专制”比“君主垂拱而治”更合适,他们即使现在所做的事都是维护李世民的“专制”,但这与先贤不同的话,也让他们难以立刻接受。
杜如晦按着额头道“如果天下皆由君主一力承担,若
有一个无能君主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叹气不语。
李玄霸道“杜克明忧愁的问题,史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杜如晦皱眉。
李玄霸笑道“君主无能,国家就会衰败;若君主接连无能,就到了该改朝换代的时候。谁会真心奉承无能之人身居帝位无能之人又凭什么能身居帝位所以没有能力的君王是不可能做到垂拱而治的,只会君权旁落。”
杜如晦哀叹一声,再也撑不住自己臣子的姿态,往后一倒,就像个魏晋狂士一样对着皇帝展露了自己的下巴。
房乔双手捂着脸,整张脸皮都在抽搐“李三郎啊李三郎,魏玄成总是弹劾你,弹劾的真是有道理。陛下你不能如此纵容李三郎”
李世民有气无力地摆了摆手“朕我在年幼刚见到隋炀帝时,阿玄就说隋朝要灭亡,我会当皇帝。我还没回过神,阿玄就和我说起唐朝的衰败和灭亡。现在你们终于能体会我的痛苦了,多听听,别捂耳朵。”
李玄霸道“趋利避祸不就是谶纬的用处”
仰面朝天的杜如晦和双手捂面的房乔异口同声道“这算什么谶纬这不是谶纬”
李玄霸耸肩。是不是又如何反正我照样说。
李世民看着两位心腹忠臣痛苦的模样哈哈大笑,半点没有安慰他家“房谋杜断”的意思。
李世民的笑声太魔性太气人,逼迫杜如晦和房乔打起了精神。
杜如晦唏嘘道“我总算想明白你们要做什么。关中郡姓为何权势比山东郡姓大许多,仍旧在山东郡姓面前自矮一头因为注经权还在老门阀手中;已经算不上门阀的王、谢为何能压着山东郡姓骂,因为王、谢世家门阀虽然被灭,但手握注经权的影响却不会这么容易消失。他们在百姓心中,仍旧是那位于顶尖的世家门阀。”
房乔放下捂面的双手,道“当初太原王氏遗孤逃到北魏,就能重建太原王氏门阀,为何琅琊王和陈郡谢北上的族人比当年太原王还多,却不能重建门阀我们明白为什么,世家也明白为什么,但百姓不明白。因为世家对外的宣传是只要他们还有一个人,也算是世家门阀。所以你才能用舆论压制山东五姓。”
房乔提起僵硬的嘴角,讥笑道“看来世家门阀也不过如此。”
杜如晦道“是啊,我京兆杜氏若没有我,也不过如此。”
李世民笑着合掌称赞杜如晦说得对,杜如晦得意洋洋拱手。
房乔笑不出来,脑海里难得生出了弹劾自家搭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