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皇帝抢什么战功,他还能再封自己一个国公和大将军不成再给一哥建个天策府,给一哥封个天策上将如何”
李世民没生气,还拍案大笑,并觉得天策上将的名号可以有。
大唐的肱股之臣们气得肝疼。
你们这对兄弟要不全部自己搞定吧,我们不伺候了
薛收想着友人们一边谩骂远在岭南的李玄霸,一边兢兢业业继续收拾烂摊子,就无奈苦笑。
啊,自己也是其中一个,真悲哀啊。
“你在叹什么气”薛收听到身边微弱的叹气声,从回忆中回过神,好奇地看向张君政,“你是在担心岭南路途遥远,水土不服吗”
张君政忙拱手道“下官确实担心水土不服,但不是因此叹气。”
他顿了顿,虽然犹豫,还是如实道“当初秋闱放榜,下官偶遇的那位贵人,难道真的是晋王殿下”
虽然被点为薛尚书文吏的进士有好几个,但他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
这样的自负的想法,让他又尴尬又担忧。
他尴尬的是可能自己想多了;担忧的是如果这是真的,自己真的能达成晋王殿下和皇帝陛下的期许吗
“是他。你应该也看到陛下了。”薛收好奇地问道,“听闻陛下和李三郎被苏公他们追上了树,你也看到了”
张君政惊恐地瞪大眼睛“我不知道我没看到”
什么还有这种事还好自己跑得快,没有看到这一幕
薛收遗憾道“没看到吗我还想问问细节呢。”
这么有趣的事,父亲一定很爱听。
薛收安抚道“李三郎的相面从未出错。他说你是人才,你就一定是人才。或许你现在还很稚嫩,但多听多学多想多做,你一定能达到李三郎预言中那样的高度。”
薛收年纪比张君政差不多,却一副长辈叮嘱的口吻。
人与人的差距,世家子弟和寒门士子,即使英年早逝也青史留名的名臣和普通人的差距,就是如此大。
薛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名,哪怕现在是大隋
,他也能被推举做官。只要能讨好了皇帝,成为朝中重臣希望很大。
张君政虽翻族谱把张良列为祖宗,若没有科举,他想成为朝中重臣几乎不可能。
这不仅是出身差距,薛收和张君政的才华、见识、胆识的差距也很大。
薛收或许有身份上的光环在,魏徵却没有。
他身为一个穷道士,提着一柄长剑四处投奔“名主”,原本历史中一路跟错主公还能走到千古名臣的位置。
人和人的差距,真是与天与地的差距一样大。
薛收自然知道厉害的不是张君政,而是张君政未来一个叫张九龄的子孙。张君政是会错了意。
李世民和李玄霸都很好奇,他和友人们也都很好奇,这一次会错意能不能真的造就一个新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