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经准备即使势孤力薄,也要驾前谏言的鲁县部分儒生,蓄力啪地被打断。
根本就没机会面见谏言,就要随驾赶往泰山。
朝发鲁县城外,暮至泰山脚下。
沿着平坦宽阔的驰道直行,到达泰山脚下,行驾驻扎完毕,方至晡时。
吃过夕食,尚不到日入时分,天色仍旧大亮。
嬴政在政务一道上,从来讲究庭无留事,今天能处理了的事,就绝不会留待明日再议。
“传众卿、博士及齐鲁儒生,议封禅之事。”
旨令下达,赶了一整天路齐鲁儒生们
同是坐车一整日,始皇帝是不会累吗
但嬴政传召,精疲力竭也要整冠肃衣,疾行前往。
不多时,随从众臣及百家博士和齐鲁儒生,尽皆赶到。
嬴政正坐銮舆之上,大敞车门、收束帷幔,面向众臣及博士儒生。
周邈列席右下首,左下首空置,隗状列席左次席。
之后按爵位、官阶,英布、赵亥、李斯、王离、萧何、蒙毅、叔孙通等人,皆对坐入席。
至于随行的博士部百家博士五十余人,及征发的齐鲁儒生三十人,则末席肃立列队。
完全被百家博士、老儒生挡住的几名鲁县青壮儒生
这叫他们还怎么显于人前、铿锵谏言、一战成名
但这样的席位安排,又合乎尊卑礼仪。
毕竟负责的就是儒家文通君叔孙通,深谙周礼、百家及儒家礼仪,总不会有让人指摘之处的。
鲁县青壮儒生憋屈
前有百家博士、老儒生,就是左右都有邹县的孟门青壮儒生,后有执戈士伍。
被包围了属于是
但再如何憋屈,今日议程都不会因他们而有所改变。
在太祝叔孙通出席,阐明聚集于此的缘由后,就开始主持议程。
巍巍泰山脚,橘黄夕阳辉。
叔孙通庄重从容的声音,在泰山脚下响起
“古之封泰山禅梁父者,七
十二家。世人皆知者十二家无怀氏、虑牺、神农、炎帝、彭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
“今始皇帝陛下功德卓著,又受天命,当得封禅”
周邈对就该这样
始皇陛下不仅像前七十二家一样是受天命为帝王,更有功德卓著
叔孙通,你是会的
当然,也可能是叔孙通在向嬴政汇禀封禅事宜时,被要求改成这样的。
后面的某位青壮儒生,正欲高呼一句昔日齐桓公
叔孙通却已经开口“昔日齐桓公为诸侯,凭强兵以为霸主,会盟于葵丘,欲行封禅,管仲劝曰受命然后得封禅。然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西征大夏、南下召陵,然功绩终在方寸之间也。九次集会诸侯,称霸天下,然终为一方诸侯耳,不可称天命帝王也焉得封禅”
“今始皇帝北御匈奴,西使乌孙,南及闽越,东抵东夷,功绩万里广也兼并诸侯,一统天下,无不宾服,唯皇帝独尊也”
“又治道有方,百业得宜;大义休明,垂于后世;皇帝躬圣,不懈于治夙兴夜寐,训经宣达1;科举取士,擢贤选能;修治驰道,通达海内;是为功德兼隆也”
周邈海豹鼓掌jg对对夸还是你们文人会夸始皇陛下就是功德兼隆
什么无封禅之德黑粉言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