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百里一驿,早出晚歇勤快赶路,一天差不多勉强能走百里。
而他们村位置尴尬,不占前不着村、后不着驿的地利,总有许多客旅如果知道前方有驿站,会选择继续赶路,在驿站去食宿。
不过,驰道上客旅不绝,总有一些会选择不去忍那十里地的饥渴,选择用粮布或货物,换一顿食水,再顺便让驴马吃些草料。
时不时地,还能换出些麻绳、麻袋、草席、筐篓等杂货。
天时好的话,他们摆摊一天,总也能赚上全家一天的口粮。
这门生意,不能让他们一朝暴富,总归能贴补家用,能养活人。
半个时辰之后,这支商队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前方的滨十七驿站。
滨,指驰道中的滨海段。编号十七,指该段上的第十七个驿站。
滨十七驿站,建在驰道外半里地,有出入两条小道连接驰道。
小道也平整干净,道旁植了两排佳木。
商队来到驿站前的广场,入目是高一丈,下半截垒石、上半截夯土,坚实牢固、四面围合的高墙。
高墙下靠墙建了驴棚马厩,高墙内是四排房屋围成的院子据说仙使称其为四合院。
进入驿站,四方皆是一排排一间连一间,排列整齐的房间。以供往来客旅歇脚住宿、存放货物。
宽阔的院中有一口水井,与几张高脚石桌石凳。
“驿站有规矩,有爵位者、有差在身的官吏、驿传递信者,住北边房,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驿站吏员在前带路,告知驿站规矩。
“并会依传食律,按律供给粺米、酱、菜羹、韭葱、盐等,不同规格的饭菜。”
告知之余,也应驿丞之令,顺道宣传科普。
“游学的学子、士人等,住东边房。
其中若有爵位者,按律供给对应规格的饭食,若无爵者,则自费食宿。”
“应役的役
夫、工匠,寻常黔首,住西边房,自费食宿。役夫另住宿费用。”
商队的主人亦步亦趋跟着,听得仔细,不敢遗漏只字片语。
“似商队与商贾,以及罪吏、逃犯、赘婿、刑徒等,则只能住人来人往的南边房,同样自费食宿,不过价格倒是没有区别。”
商贾虽在贱民之列,但驿吏对商队倒也没有呼喝霸蛮。
各驿站的规矩出自咸阳,常有御史暗中巡察,若发现驿丞、驿吏、驿卒欺凌客旅,届时必施以严惩。
“明白明白。。”
驿站占地颇广,房屋众多,商队要了三间房屋住人兼存放货物。
屋中靠墙一整条大长炕,下面铺着秸秆草垫,上面铺着几张草席,一排睡七八人不成问题。
季秋末的天气,炕头的灶台灶口还没有烧火。
“这火炕,据说是仙使探病王老将军,怜其寒冬不能眠,便为老将军想出了烧柴取暖、又不多费柴火的火炕。”
商队主人向随行人员,若有若无地炫耀着自身见识。
“后来推广传授至各郡,并在郡县衙署、官舍和驰道驿站,都盘了炕。”
“我们地处南方,黔首家里不多见。但据说北方去年便有许多人家盘了火炕,今年也快入冬了,想来北地家家户户正忙于盘火炕吧”
随行的隶臣、武士们,也确实听得津津有味。
“这火炕原来是仙使所创”
“原来如此”
惊叹着,还去摸摸炕沿。
入住完毕,商队就到院中一角的饭堂吃饭。
商队主人只舍得给所有人拿了蒸饼和酱记在账上,待离开时一起计算食宿费用。
吃着蒸饼蘸酱,商队主人又开始侃侃而谈
“别看这蒸饼平平无奇,其实是仙使所授好物石磨研磨过的麦子粉做的虽然麸皮没筛,但已经很细腻暄软了是不是”
“听说那些家中富裕的,把麸皮筛了,留下那麦子粉白花花的,做出的蒸饼也是云一样洁白。”
“对对很细腻暄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