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这是师弟的选择,明明自己一直期待更改的结局如今已经实现了大半,师弟再不会被万众唾骂、足以名留史册;但他却仍然红了眼眶,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不断滚落。
“也许,这确实是一个好结局。”
在这一刻,他的心中有声音轻叹,语气落寞
“但却不是我的。”
在陆琛去世后的第三年,崔彧在满朝文武不理解的目光中辞去了户部尚书的高位,急流勇退、归返吴州。
在澹台书院中与他再次相会,仅仅几年不见便苍老了很多的童甫先生一句责怪他辞官的话也没有说,只是无言地拍了拍他的手背、将山长之位交付。
当晚,留宿书院的崔彧在老师面前狠狠地痛哭了一场,将经年积攒的苦涩和悲痛全都抒发出来,也引得童甫先生同样泪水涟涟
当年明明是两个得意门生一同上京,如今归来的却仅有一个;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的还是自己此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这是世间任何一个老师都无法接受的。
看着师长那满头的银发和通红的双眸,崔彧知道老师后悔了,后悔当年放那人北上、至此一去不回。
而作为师兄,他又如何不会后悔呢
只是斯人已逝,往事终不可追。
作为被留在世间的生者,他除了回到留有那人痕迹的吴州、靠回忆舔舐伤口,也再别无他法来度过余生。
在往后的数十年间,接手了澹台书院的崔彧为大景培育出了无数人才,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最盛时,朝堂之上的“崔党”一脉甚至涵盖了九品六部,堪称一大奇景。
自然而然的,澹台书院也成了大景最负盛名的书院,一跃成为十大书院的首位;在与天师府和重组芸台的陆芸合作后,这里也成了江南一带最先开辟女子学堂、招收女学生的书院,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即便有遍布大景四方的学生诚意相邀、朝堂再三恳求征辟,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声名在外的崔山长也再没有走出过吴州。
野史相传,崔彧崔景文深爱着这片江南的土地,是以天下各地都再无法入得其目,就连吃穿用度也都需取自吴州风物;唯一例外的仅有京城贵芳斋的龙须酥糖,每到清明寒食佳节,他都会写信嘱托留京任职的学生为他寄来些许。
不过,也因为此事由其学生之口不慎外传,自某年起,寄到澹台书院的龙须酥便多到崔彧一人无法吃完;不忍浪费食物的他便将这些酥糖下发、与书院师生共享。
至此,每逢节日澹台书院便会酥糖一事便作为传统流传了下来,一直存续至今;而在后人祭拜已经化身为学识之神的崔彧时,往往也会在其拱台上特意放一碟龙须酥。
只是无人知晓,当年崔彧在品尝这过甜的酥糖时,其实只是为了怀念一位早逝的故人。
原味麻薯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欢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