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商辂本人也许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并不在乎。
景泰选出的这些真正的名臣身上好像或多或少带着点理想主义般的色彩
于谦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气节;王文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诟病难承君父重任的堡宗的执拗刚烈;王竑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骄傲自持
商辂就是明知“世与我而相违”,也要决意尝试,觉得世间应得两全法的固执。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群臣请复立宪宗为太子。
商辂就是最先站出来的那个大臣,并成功依靠自己的地位和才华成为了众臣的主心骨。
正月十六日,他在奏章上写下了“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宣宗章皇帝之孙”这样兼顾了景泰继位合法性和宪宗为太子合法性的语句,引得众臣纷纷响应。
因为签名人数太多,奏本正式完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呈进宫中,于是他们决定第二日封进。
然后正月十七日清晨,夺门之变爆发了。
“”
朱瞻基抬眼,满是迷茫的神色。
“因为奏本签名人数太多了,所以晚了一天,所以夺门之变爆发了”
他艰难地复述着天幕上的流程,期许的目光落在杨士奇的身上,渴求着博闻强记的臣子站出来驳斥他出现混乱的逻辑。
可是杨士奇沉默着,没有开口。他静默的眼神回望着朱瞻基,无声地认同了他给出的结论。
就是这样的世事无常,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
如果没有那么多人签名,这份奏本能早一点被递到朱祁钰手上呢
如果那天,群臣写完没有觉得时间太晚,干脆连夜也要递到宫中呢
如果朱祁钰能够更早地发觉群臣心中隐隐的担忧,早点复立太子呢
如果朱祁镇能早点死,而朱祁钰能身体更健康一点呢
没有如果,命运就是这样的残酷。
夺门之变之后,全盘否定景泰朝政,对景泰的故旧大臣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与诛杀,“内阁诸臣斥遂略尽”“六部悉罢”。
商辂其实比起别人来算得上一句幸运,他是堡宗曾经钦点的三元及第,又态度鲜明地保过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哪怕在这样残酷的政治清洗之中,他也没被怎么波及到。
正相反,堡宗还
挺欣赏他的,在复位的前几天就召见他进行了一番安抚,表示自己决定保留他的原职,让他得以继续效力。
浮笙闲提醒您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但是商辂拒绝了。他忍受不了和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等这些的奸臣、佞臣同流合污的耻辱,拒绝了夺门一党试图将自己小人行径抹去的请求。
于是在被构陷污蔑之后,他靠着上书自陈和宦官搭救,最后才勉强捡回了一条命,被贬为民,终天顺一朝不曾起复。
朱祁钰等待的答案落了下来,直刺痛着的,极冰冷着的宛若一根根针扎一般落入骨髓的痛楚。
是啊,当他失败了,他所努力过的一切都将是一场荒谬的笑话。
就像他没办法容忍朝堂上始终暗流涌动,逼迫着他遵循着所谓“孝悌之道”,始终对于朱祁镇这个旧主带着点不切实际的念念不忘的势力。
朱祁镇一旦复辟,就没办法容忍下朱祁钰八年来培养起来的,所有的政治势力。
这是他不得不争的局势,一旦坐上皇位之后就没办法避让开的死局。
他收回落在天幕上的目光,平视着眼前的群臣有王文一般早有定论的,有陈循高谷一般一时无措的,有王直胡灐一般闭目不语的。
以及突然被后世的剧透撕破了理想,愣神住的商辂,和望着一朝血流成河,就算知晓自己身亡也不曾惊惧,眼下却失神了的于谦。
这些人的当中,又有多少能与他同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