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开口
不是,倒也没后世人你说的这种程度
周瑜也是哑然,随后失笑中摇了摇头。
“瑜还不至于表现出如此的郁郁寡欢。”
他很镇定地如是回复,眼眸中含着自信的笑意。
他确实会为自己当时在袁术手底下的蹉跎而感到惋惜,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感叹自己的来迟。
说到底,他还足够年轻。他和孙策的关系又不疏远甚至称得上亲近,而他的才华也自信足够耀眼到能够为人所见。
那么他又何必阴郁他难道会觉得自己等不到出头之日吗
然后他看了一眼孙权,脸上的笑意却更深一分。
当然,孙权的器重也为他减少了太多的烦扰了。
这是他自己把握住的,最好的时机。
我们讲三国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一个词用以夸赞那些惊才绝艳的谋士们
王佐之才。
能够辅佐主公走上王业之路的顶尖的人才。
它最早说的是荀彧,可是扩展开去,曹操还有郭嘉,刘备有诸葛亮,甚至再往外散发出去,单纯考虑这个谋士是否可以给他的主公提出一条称王称霸的路线,那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
。
周瑜当然是这样的王佐之才,所以他需要一个可以听取他王业图谋的主君,需要一个他可以为之辅佐谋取天下霸业的帝王之材。
孙策其实本可以是的。
但是多可惜啊,他先遇到了张纮和张昭。
甚至更不幸的是若是他们能像郭嘉和荀彧那般存在不浅的交情,若是他们心中的谋算,也能如那二人一般相差不多,可以做到求同存异,那周瑜恐怕也不会在最初一时失声。
然而二张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已然是孙策的幸运,又怎么能强求周瑜的想法也和他们二人相同呢
所以啊,对于周瑜来说,孙权的上位确实是他最好的机会,是他超过张纮张昭二人,将自己内心真正谋划全然吐露的最佳时刻。
他想干什么呢史书没有直接写。
它写周瑜劝他的知己好友鲁肃,“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让他跟着自己前去追随孙权。
它写和周瑜在大政上保持着默契的鲁肃,第一次见孙权为他献上榻上策,质问孙权“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写他劝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成就高祖那样的伟业。
它写周瑜死后孙权为他嚎啕,写他“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的泣血之言,写他多年之后登上帝位,对着包括张昭在内的公卿大臣们直言“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念念不忘。
你说周瑜想的是什么呢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卡文,巨卡叹气对三国的热情逐渐消散g,应该快到曹丕代汉,最后曹叡收场了。
军训真的太消耗心力了这是可以说的吗每天休息的时候瘫在床上是真的如果可以的话一个字也不想写又累又热所以吃不下饭还容易饿大悲
怎么会有人倒霉到军训时期经常高温啊感谢在2023070422:02:212023070622:36:0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砧板保护协会66瓶;过客20瓶;s、白森、an、只解千山唤行客10瓶;晓酒、咸鱼今天暴富了吗5瓶;知年书4瓶;南丁仪2瓶;豆丁文荒中、顺颂时宜百事从欢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