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讲春秋时候,齐桓公开启了他那“尊王攘夷”的举措,用的名词是齐桓霸业但“霸”这个字,本意其实只是月相的含义,在霸业这个词中最初出现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讨论的是“伯”。
因为武王称王两年后便去世,继位的成王年龄尚幼无法主政,于是在当时形成了以周公召公为主的伯长制。在这种伯长制中,哪怕后人为了周公的美誉,一直坚称他只是辅政的臣子,周旦依旧事实上承担起了周王的职责。
在周颂,也就是成王亲政之前。他将负责处理一切的事务,拥有王的全部权力,使用王的全套礼仪,乃至于臣僚们也都可以称呼他为王。
王莽眼前一亮。
风度翩翩、谦逊有礼的“新时代周公”,在听到后世人这番话的时候,只感觉自己全然要飘飘欲仙了。
周公当初能够事实上坐上了周王的王位他为何就不能代汉天子执政呢
他难道不就是汉天子的周公吗
心头一阵火热,但王莽的脸上还是一派温和内敛的神色。
他只回首,和刘向对上了一个目光。后者心领神会,顿悟了他想要自己做些什么事情。
对于一个正重新编纂古史系统,掌握了全国学术文化话语权的人来说,通过舆论攻势为一位篡位者造势,实在是太过轻松。
于是他欣然点头是,周公做得,王公为何做不得呢
周旦听了恐怕恨不得眼前一黑,拉着亲哥侄子一起去找你们算账吧。
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国家记忆,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还没完全沦丧的时候,齐桓公才会选择这样一条特殊的“伯业”之路。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那毫无疑问是一条最轻松,收获的抵抗力度最小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操作早有先例,以至于桓公可以成功构建周天子失势条件下新的春秋诸侯秩序,维护了一时的平衡,他才会被孔子评价为“正而不谲”。
比起“谲而不正”的晋文公,位置不够稳定的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人来说,齐桓这占据了铁打不动的春秋五霸之首地位,风评还微妙最好。
只能说管仲真不愧是管仲啊大力鼓掌桓公先后遇上鲍管真的是他的福气啊一洗齐国国君不靠谱神经刀风采
公子无知虽然把齐国搞得一团乱,还刀了齐襄公。但是成功把作为弟弟,本来继位可能没多大的齐桓一把送上王位。
这不也得给他封个齐国铁血忠臣的称号啊震声地狱笑话
好,话说回来。
但商人眼中的伯,和西周往后对于伯的解读是完全不一样的。
商人封侯,外邦封伯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直白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