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骘闻言赶忙回过神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归家的想法与邓绥说了。
邓绥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妹妹向来杀伐果决,现在犹疑的样子不由得邓骘愧疚起来。
“连大兄也不帮我了吗”邓绥的声音带着落寞。
“我我不是,只是我作为外臣留在禁中终究不好。”邓骘慌忙解释道。
邓绥起身,走下来“大兄你在怕什么陛下尚未满周岁,你我是同产兄妹,先帝嫔妃已经遣归家中,天下人能说你什么天下有何人说你”
“民间尚有娘舅帮助孤儿寡母,大兄若离去,妹妹和不满周岁的陛下又该依靠谁”
邓骘闻言心中一痛,更加歉疚,忙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唉,我继续住宫中,不走了”
邓绥闻言,立刻露出笑颜,感激道“大兄最好了。”
邓骘内心五味杂陈,补充道“等陛下长大了,我必须得走,不能留在宫中。”
邓绥立刻张口应下“到时大兄若走,我绝不阻拦。”
说罢,她想了想,还是向大兄道歉“这事也是我考虑不周。大兄久在宫中,难免会担忧家里。”
邓骘忙道“不,本是我杞人忧天,不关你的事。”
邓绥笑着摇头道“咱们兄妹一体,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我想着将把凤儿还有家族中的其他孩子都接到宫中延请名师教养,这样大兄就能日日见到凤儿。”
邓骘忙推辞道“这不妥,皇太后陛下大恩,家族受之有愧。”
“先不要推辞,大兄听我细说。”邓绥携邓骘坐下,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打算。
原来邓绥不仅想把邓家的孩子,也想把四姓小侯并刘氏宗亲的小孩,都一并接来在宫中养。
邓骘听完,沉思半响,道“皇太后考虑周全,我会把家族的小孩都带来。”这不仅是一所学校,只怕也是一座“质子营”。
“阿父在时亲手教我读书,我也因才学受到先帝信重,可见不论男女都要多读书。大兄,你不仅要把家族中的男孩带来,也要把女孩一起带来。”邓绥笑意盈盈地看着邓骘说道。
“好。”邓骘答应。商议完此事,邓骘又汇报了些事情,然后告辞离开。
邓绥坐在后殿沉思。读书能使人明智,她对此深有体味,并也因此拥有了另一番际遇。
当年先帝在时,经常拿政事考较后妃,阴后不爱这些回答时支支吾吾,其他嫔妃也说不出什么见解,唯有饱读经史的邓绥能合上意。
受益于书籍的邓绥也想让宫中的人多读书。人生何短短,更要抓紧时间,遍阅经典,与先贤交游,方不负这短暂的生命。
邓绥或许自己都没有发现哩,抛却性别和身份,她身上有儒者的气象呢。
宗族人称呼她的“诸生”,果然,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博通经史,手不释卷,远鬼神,并将儒家的观念付之于行动。这样的人不是儒者是什么
邓绥或许比时下的儒生更醇正呢。时下儒生为了博取官职,往往只通一经,就开始学习律令。经书有五经呢,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
这些儒生若要将五经全通,不知道要到什么年月。对于时下的大部分儒生而言,经书是他们仕途的敲门砖,而律令才是他们晋身的阶梯。
儒生不比那些权贵子弟,可以通过任子等多种途径入仕,留给他们的通道只有察举和征辟。
察举和征辟之后,要试之以职,少者一年,多则十年,做得好了,方能升官。做的事情自然是文法吏做的事情。不学些律令技能,怎么通过试用期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