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像考核弟子那样考核这些孝廉吗考核到什么程度
马融也知道现在的孝廉良莠不齐。然而,考核难了,通过的没几个不好看;考核简单了,都通过了,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众人一致看向马融,马融不明所以。一人道“马校书郎,你与圣上素来亲厚,你去问问圣上口风”
马融转头看向张衡,张衡摊手笑道“经书非我所长,还是马校书郎去为好。”
一人劝道“马校书郎,这可是积阴骘的好事儿。若做好了就是择选良才进贤退不肖,做不好马校书郎想必认识不少遗留乡野的贤能。”
张衡笑起来“刘校书郎所言极是,这可比乡野品评更能检验一个人的学识。”
马融闻言,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叹息道“我只怕众人为了考核为考核,反而忘了读书的本心。”
张衡不以为然,道“朝廷选的牧民官员,只要廉直刚正一心为百姓,虽经史不通,但内心已得古之圣人要旨。马兄,莫要着相了。”
马融
听了,心中一动,虽然不甚赞同张衡所言,但他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无奈道“罢了,我去问圣上便是。”
次日一早是大朝会,朝臣果然对左雄的上书大多持反对态度,但是左雄也不是吃素的,口若悬河仗着年轻人反应快体力好,越辩越勇。
邓绥和刘隆都没有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下面的大臣争吵。世家豪族反对。这些家族多出郡国二千石,郡国二千石有察举的权力,只要这些郡国二千石在,他们的子弟就能世代连续做官。
然而一些以经学传家的人却十分赞同,里面既有对时局的不满,也有抢占更多孝廉资格的志在必得。
两方各不相让。好事多磨,一次朝会不能把事情定下来,但其他部门已经开始准备起来。
刘隆下了朝,去上学。放学后马融找到他,询问该如何拟定这什么考试大纲。
闻言,刘隆的眼睛立马亮起来,召马融坐下侃侃而谈。
“马师傅,你们校正的五经不是不好推行吗”刘隆挥斥方遒道“咱们就考你们校的五经,看他们还学不学”
现在的经学知识多是家传,马融等人虽然将五经校验,但总有人不以为意以自家所传经书为圭臬,因此新五经的推广并不是很顺利。
但若这五经成了考试标准教材就不一样了。马融眼睛一亮,来了兴趣。这些经书是马融等人呕心沥血所作,但却被不识货的人弃之如敝履,他们怎么会开心
刘隆接着道“你们以二十岁男子学到的内容为标准,出题不要偏了。像什么填空、整篇默写、写个小文章什么的都可以,你只把平日考核我们的手段拿出来就够了。”
马融若有所得,点点头。
“东观那么多饱学之士,你出一套我做,我出一套你做,把奇怪的难度高的去了,这不就是有真题了吗”刘隆还特意给马融解释了真题的意思。
马融听完,苦笑说“圣上对考试一道,颇为精通啊。”
刘隆轻笑一笑,注视着马融道“全赖诸位师傅教导。”
马融得了主意,赶忙回去和众人商议。虽然朝堂之上还在为这件事情吵吵嚷嚷,但众人心里明白,皇帝和皇太后都支持。
时间越久,下场的人越多。今日主要是经学传家的人下场,明日邓氏等外戚就要下场了。
外戚诸侯可以通过诏除、任子等渠道当郎官。对于他们而言,少一两个竞争对手还好哩。
十日后,马融和尚书令都将考试大纲上奏给皇太后和皇帝。尚书令与皇帝的关系不如马融亲近,但消息十分灵通。他知道马融被皇帝提点,带人亲自去请教马融。
两拨人殊途同归,都是为朝廷选才,于是互通有无,把考试大纲给拟出来了。
邓绥和刘隆看过都觉得没问题,就让尚方局的人去刻版印刷,尽快将内容印出来下发各郡县。
朝廷那里吵出了结果,自然按照左雄的想法行事。于是朝廷下诏各郡县,孝廉以后要开始考核,并且于明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