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最著名的是外戚和宦官,外戚宦官强盛的时代都是皇权鼎盛的时候。外戚宦官依附皇权而存在,他们掌权是皇权的旁落,而非皇权的低落。
刘隆很快见识到了东汉大臣的嘴仗。请废孝廉考试的奏表一直留中不发,尚书台又全力支持孝廉考试,这些大臣心中焦急,就在朝堂各陈理由,打起嘴上功夫来。
“察举孝廉乃是祖宗旧制,现在尚书台违背祖制,操弄权术,置良才不用,仅靠一日之功就取人,实在可笑”
“往昔郡国每年举荐孝廉约莫二三百人,自从考核后,只录取几十人,甚至数十郡国连续三年未有孝廉出现。长此以往只怕民心不稳,恐有变数。请陛下圣上三思啊”
“考核的标准就放在
那里了,这些孝廉学识浅薄通不过考核,与考试与什么关系他们若是有真才实学,那些试题对他们而言易如反掌。”
“各位也别在太后圣上面前装委屈,你们自己看看那些考生写的都是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郁郁乎文哉写成都都平丈我,孔子听了都惭愧有这样的徒子徒孙,还当孝廉为天下楷模呢,不如回去种粟米。”
“你你孝廉乃是取孝子廉吏,岂可因文而废人本为取德为天下楷模,但最后以文取人,岂非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此言差矣,纵观朝堂诸公,名闻天下者文必达,如杨公、李公、虞公、挚公、许公”
“此次河内郡的孝廉陈公亦是名闻乡野的大贤,然而因为考核被遗漏在外,这难道不是朝廷的损失吗”
“呵陈公,有何著作有何卓行有何徒弟”
刘隆看着下面大臣你来我往的争吵。一群人吵吵嚷嚷,吵到最后也不罢休,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若非两拨人都克制,只怕就要挥着笏板打起来。
这大臣说起“陈公”脸上泛起崇拜的神情,朗声对同僚道“陈公出自河内郡,父亲去后,家中资产分毫不取,只取了母亲奉养,晨昏定省,亲尝汤药,乡人无不称赞。”
与他相对的大臣丝毫不以为意,谁还不是道德标兵咋的
就在座的大臣中有推财让兄弟履历的,就有好几个。
明白人对推财的门道知道得一清二楚,兄弟拿了钱财,自己要了名声,然后被令长征辟入仕。当然,其中也有真情实意者,但推财确实能带来结结实实的好名声。
晨昏定省那是礼仪之家必备的,亲尝汤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他也是闻名乡里的大孝子哩。
这“陈公”举止寻常,又无才名加持,不过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孝廉罢了。
大臣看到对手不以为意的样子,嘴角弯起,放出大招“大汉连年水旱蝗震,陈公家道中落,日渐困窘,但羹饭必母亲先吃然后再妻儿己身。”
“陈媪怜惜孙子,每饭必分孙子。后来陈公家中缺乏粟米,又恐母亲分食儿子忍受饥饿,便忍痛将儿子埋了。”
听到这话,刘隆浑身一震,脑海浮现出“郭巨埋儿”这个典故。
大臣面露得意之色,扫了眼被震住的同僚,道“谁知陈公往下挖土时,竟然挖出两坛黄金,解了饥饿孤寒。这难道不是上天奖励孝子,是什么”
“为官者牧民天下,此等为父不慈之人,还请皇陛下圣上降罪以正视听。”反对者言辞慷锵。
虎毒尚不食子,为人父母怎么能将孩子置于死地
大臣反驳道“忠臣求于孝子之门,陈公侍母至孝,必当为陛下圣上尽忠。你所言大谬”
“上天尚且奖励此等至孝之人,更何况人乎陈公遗贤于野,乃是诸公的不作为。”
“黄金怎么来的尚不清楚,怎么能说是上天奖励这等无稽之谈”
“大汉尊崇孝道,此等
孝子反遭质疑,让俗吏武夫列于朝堂,呜呼哀哉,儒道衰矣。”
“俗吏怎么了孝廉取廉吏,文吏兢兢业业清廉正直,为国为民,恪尽职守。廉吏举孝廉,要看才能治绩,又要课笺奏,一点都不比儒生简单。”
“没有武将谁来镇守边关西羌蠢蠢欲动,南匈奴佯做臣服,鲜卑乌桓夫余屡次衅边。你们文臣靠一支笔治理百姓,武将则是与外族玩命。孰重孰轻,陛下圣上自然心中有数。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