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容易预测。
想看拿铁不加冰的无所不能的仁王君吗请记住的域名
和这样的对手比赛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至少仁王是这么觉得的。
如果“标准”的对手实力更强,最好是高出己方一线,那么用自己的努力,在比赛当下“爆发”,打败看似“完美无缺”的对手,那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了。可仁王比q强,强很多,那么q的“标准”在仁王眼里就相当于完全看透。
正好,q是协议中的指导赛对手,而仁王也需要利用这场比赛让观赛的学生们更好地消化前一场比赛的收获。于是仁王在这场比赛开始开口,“指导”q
“正手抽击,打直球,限制对手回球的姿势,以期对手回球出界。”仁王接住了这一球后,让球在球拍上停滞着,绕着内拍框转了一圈,“非常标准的战术。你预期中我会怎样回球同样抽击吗直线抽击还是对角抽击”
“最恰当,或者说在这个位置回球能最大概率打出高质量回球的方式,自然是加旋转并且同样打直球,对角抽击会非常容易出界。”仁王说完,球拍往下一转,带着球拉到膝盖以下的位置,再强行控制住球,将球拍拉到肩膀往上。
球拍拉出一个回环的同时,原本球上带着的旋转已经完全被抵消,并带上了额外的旋转了,仁王就在这时候手腕一抖,将球击打出去。
网球先是平行飞行了一段,而后往下滑,只高过球网不到1却不是擦网球,最终在越过中网后迅速落地“但我技巧足够精湛,也可以选择这种回球,短扣杀。”
“甚至我可以变成反手截击,或者打削球。”仁王看着q,“你已经提前做好预备姿势,但没预料到我会选择这样回球,对吧”
“这是事倍功半的回球方式。”q说。
仁王点了点头,没说不是“可我实力比你强,我这样回球并不需要耗费什么,那么我就可以选择这么打。”
“并不是所有人打球都是同样的标准,网球比赛中也没有所谓的最优回球思路。”
仁王认为,q的标准体系学得够多了。问题就在于学的太多了。当然这也很符合德国人的教育标准,德川学的也是同一套标准体系。
所以德川在来日本以后会看不起u17训练营的其他人,也会在被平等院狠狠打败以后受了极大的打击。后来的德川几乎是被打碎骄傲以后重塑了自己的网球体系。
仁王进入u17时见到的已经是新的德川了,他没见过最开始来到u17的德川,只是从前辈们口中听到一些故事。
q也会遇到一个打碎他固有概念的人。又或者,和从前他更熟悉的q一样,通过漫长的时间,和周围做过相似训练却各自发展出不同网球的其他选手比如博格和俾斯麦的影响,逐渐找到自己的路。
仁王大概不会成为前者,因为他的身份摆在这里。
“居高临下”的指导给予的冲击始终是有限的。
不过
如果手冢提前养好伤,进入俱乐部,说不定可以给予q这种冲击。后来去德国打职业赛的手冢,风格可和他在青学时截然不同。
而仁王的这些话,不只是说给q听的,也是说给立海大的球员们听的。
虽然在场的四个学生没有一个是“标准化选手”,但他们同样能从仁王的话中各自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