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了林安安一句,“那个就那个半导体挺厉害的那个小伙子呢”
林安安一听就知道是说的沈禹行,“他在攻坚呢。正是关键时候,现在是啥也管的,一心攻坚。”
“哦,那行,那就别打扰他了。”
要说姜越山为啥对他记忆深刻呢,主要是沈禹行上次那个科研成果太好,对实验区的影响挺大的,然后就是沈禹行够年轻。在一众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中,他实在是符合年轻有为这个形容的。
姜越山对这种有出息的年轻人,格外的看重。
回到军区之后,姜越山就针对实验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
除了实验区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外,他自己也有考量。
比如继续往边区调知识分子,这个事儿还要继续办。以前是尽量调动理科类人才,现在文科类的人才也可以调动。因为他准备开办夜校,培训学校之类的。
之前开办的培训班的,也着实是给新开班的工厂了许多人才。通过这一点,姜越山觉得还可以将这个成果扩大化。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
目前这个情况,这知青下乡已经成了大趋势了。每家每户年轻人都要下乡,以后来他们这地方的人估计不少。也不知道他们要在这里劳作多少年。总不能真让他们就只开荒,把学到的知识都扔一边了。这太可惜了。
而且除了这些外地青年,那些本地青年也是应该得到培养的。以前是没这个资源,这边识字的人就不多,更何况是高级知识分子呢。现在有了,那就为兵团的人创造学习的环境。
事实证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啊。教育还是很重要。
大学不招生了,就以工厂的名义开培训学校,开夜校都行。为边疆地区
多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所以只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往这边调动。与其让他们在其他地方荒废了时间,还不如来这边发光发热。
这一提议,自然得到了已经尝到甜头,看到了成果的众人支持。
连严军长也是没说什么。
原本建设兵团带着一群年轻娃娃们开荒的,如今这开荒工作也办起来了,还办得有声有色,其他事业也没闲着。
总而言之,他们这建设兵团的建设大业可真是干得红红火火了。
天气渐暖,又一批年轻人离开了亲人,响应号召下乡支援建设。
往边疆的人是非常多的。
大家坐在火车上面,开始畅想未来。但是也有人心里有些担心。
下乡活动从去年才开始的,已经有一批人下乡了,也开始和家里人写信,说起自己在乡下的生活。
有些人倒是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也有人说起来自己的迷茫。
下乡的时候,已经想着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村建设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压根做不了什么。他们只能跟着老乡种地。
甚至有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劳作,所以还给老乡拖后腿了。
这可给一些年轻人泼冷水了。咋感觉和自己想的不大一样
这会儿坐在火车上,有人想到这些前辈给的信息,就忍不住紧张。“听说是去开荒,前些年开始,就有人去建设兵团开荒的。其实就是种地,只是这是有组织的种地。”
种地就种地,我们有知识,我相信就算种地,我们也能种得更好。”
“种地是光荣的,可是”要一辈子种地吗
这话没人问出口,因为下乡是光荣的,劳动是光荣的。觉得种地不好,那是思想觉悟不高。
哪怕很多人心中其实忐忑,面上也是表现的很积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