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句话回答陈纪的提问,则是暗示只要能人尽其能,尽量让合适的人处于正确的位置,那么,就像承重的柱子和门后的短闩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起到合适的作用,根本不需要像木讷的傀儡与僵硬的棋子一样,被操控着,硬生生填到炮灰的位置。
陈纪闻言,如遇潮鸣电掣。
他深深地看了刘昀一眼“善。”
郑重躬身。
刘昀连忙制止“昀妄言,还请姨父莫怪。”
陈纪摇头“听君一言,如饮醍醐。”
又道,“若世子不弃,可否让长文去陈国暂居一段时间。”
还有这等好事
陈纪主动提出让陈群去陈国小住,刘昀当然没有不答应的理“昀一定扫榻相待。”
至此,陈纪很满意,刘昀也很满意。
刘昀“姨父和姨母可要同去”
刘昀口中的姨母,正是他母亲的姐姐,谢氏。谢氏只比他母亲大一岁,是陈纪的继妻,膝下只有陈群一个儿子。而陈纪的第一任发妻和前头几个孩子均已亡故,没有留下后代。
是以,刘昀只问了陈纪和谢氏。
陈纪回答“我作为一族之长,需要在族中主持事务,不好前往。至于你姨母,等我回头问问她。”
虽是这么说,但他能猜到妻子的决定。
他的妻子谢织与陈王妃谢氏,其实关系泛泛,算不得亲厚。要不然,以两家相距不远的地理位置,就算世道再乱,也不会这么多年只走动了这一遭。
谢织对刘家兄妹也是关照有余,亲近不足,一如谢家两个姐妹之间的情谊,淡而不密,通透如水。
另一边,陈群抵达县内的客舍,向新入住的荀家人递送拜帖。
等见到人,发现确实是老友,陈群虽然面上不显,心中着实放松了许多。
“许久不见。”陈群在荀家士子的对面坐下,“文若近日可好”
原来,这位进城的荀姓青年,就是近日弃官归乡的荀彧,荀文若。
同为颍川大族,荀家与陈家亦是姻亲4。荀彧的一位堂姑曾嫁给陈群的祖父,若论两家的辈分,恐怕陈群还要唤荀彧一句阿叔。但两人年岁相差不大,又脾性相投,便一直以同辈身份相交。
“一切皆好。长文这几日如何”
陈群接过荀彧递过来的酒,和他说了陈王世子与叛军的事。
荀彧听得极为认真,陈群所说的战局,与他在城外看到的血迹一一对上。
“如此说来,确实要多谢世子。”
陈群知道荀彧并不是在为自己避开叛军而庆幸,他关注的中心,在于那些忙于农收的佃户。正因为刘昀及时制止叛军作乱,那些尚未成功逃离的百姓才没有遭到滥杀。
酒过三巡,陈群才问出心中的疑问“文若从雒阳一路南下,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回到颍阴,而是来了许县”
荀彧叹了口气“听闻志才旧疾复发,我先来看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