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知我啊”安禄山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不错,就是那帮人比我太甚了”他叫嚣道。
诚如天幕所言,吃到嘴里就是他的东西了,他不想还,一个子儿都不想还。
然而安禄山从来不是唐玄宗心里想的那般质朴淳善,相反,他是一头不折不扣的白眼狼。唐玄宗没亏待过他,但是由他和史思明发起的安史之乱却给大唐王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盛世毁于一旦,人口十不存一,良田化为荒芜,干里萧条,人烟断绝。
女声痛心
根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唐人口为八百九十一万户,而五年后,这个数字锐减到一百九十三万户。短短五年,三分之二的大唐子民灰飞烟灭,变成史书上的一串冰冷的数字。1
“三分之二阿耶即位之初,有人口一百八十万户。安史之乱后,一百九十三万。”李世民念这些数字的时候嘴唇都在抖。
不用再说其他了,仅仅是人口一项,就恢复到了初唐被隋炀帝糟蹋完了的模样。
将人口赶超过隋文帝时水平,李唐王朝用了上百年。
而五年时间,就将这百年的努力化为灰烬。
“李隆基,其罪当诛”
李世民恨啊,造成安史之乱的直接凶手是安禄山不假,但是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正是唐玄宗李隆基。
天幕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唐玄宗要担起主要责任。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唐玄宗身为大唐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大权在握,没有唐玄宗的放任不管,让后期的大唐口口势混乱黑暗,安禄山这种人如何能掀起风浪
唐玄宗这时也不嘴硬了,他颓然地低下了头。
他不是傻子,虽然天幕一直在强调安史之乱,但是他一直不以为然。
他的政治关注重心一直都落在长安的朝堂上,而安禄山再怎么反叛,他手里的兵可没有唐玄宗多。
只是没想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天幕将其和初唐时期一相比,他才恍然发觉原来安史之乱的后果和隋炀帝的危害一样大。
于是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惊破了盛世的假象,让无数人流离失所。大唐的江山逐步沦陷,兵荒马乱,战乱频频。杜甫只能带着妻小逃亡,就这样一直避难到次年八月。
听闻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又进驻凤翔府的消息后,杜甫在安顿好家人后毅然决定北上投奔新皇。是的,这个不再年轻的中年男子,少陵野老,此刻他为国效忠的热血仍在熊熊燃烧。谁料走到半道被叛军截了胡,抓回了长安。
“长长安那是长安”李白脸颊上的肌肉隐隐抽动,看着天幕,他心里升腾起一股说不上来的情绪。
痛惜耶伤心耶亦或是不敢置信。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长安啊,在李白的印象里是那么美。
那里怎么可能是长安
确实是长安,只是盛景不再,萧条败落。除了身着铠甲的将士,再没了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之分,几乎所有人都衣不蔽体,更有甚者一路沿街乞讨,只为求得一口饭吃。
只有亲身经历过长安的繁华,才知道这一幕有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高适和杜甫同样缓不过神,因为所有的话在此情此景里都太苍白无力了。
现在的他们不会说,但是未来的杜甫很会说。
杜甫亲眼看见往日长安的繁华被凋敞的民生取而代之。春日的长安凄惨破败,杜甫有感而发,而作春望。
“国破而
山河在,城春而草木深,花鸟本娱人,却测泪惊心”
杜甫反复咀嚼这种语义与语势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更悲哀了。
败亡之景不用天幕继续诠释画面,春望已经在众人的脑海里将其勾勒出来了,一时众人心下皆戚戚然然。
虽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是作为一个曾长安街头放飞理想的有志中年,杜甫瞅准机会,终于逃离长安,一路向新皇所在的凤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