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4 / 9)

“别怪我没能遵守承诺,实在是我们的儿子胤礽他犯下大逆不道之过”毡包中响起一声细不可闻的喃语。

这里大家能看出皇长子与嫡出皇子仅相差两岁,这也为后来的兄弟相争埋下伏笔。就如同李承乾和李泰这俩一母同出的亲兄弟都能打出狗脑子,更不要说康熙这同父异母的两个儿子,一个占长,一个占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下台,爱新觉罗胤禔很大可能继承皇位。

他也觉得自己有这希望,这就导致爱新觉罗胤禔接回宫后处处与太子争。

康熙陷入回忆,年幼时两孩子相争他并未觉察出哪里有问题,或许是带着滤镜,不论怎么看,都觉得儿子可爱。

哪怕是两兄弟争夺他宠爱他也没当一回事,他宠爱胤礽,不代表不爱胤禔这个长子,胤礽未出生前他就十分挂念这个被送出宫的长子。

等长子回来,他抱着补偿他年幼未长在父母身边的心理对他多有优待。

也因他的优待让长子对太子没了敬意,处处与太子争夺。

纵观历史,大家应该知道皇帝册封太子起码要在孩子立住,哪怕刘彻早期只刘据一根独苗,都得忍耐到刘据满七岁才册封他为太子。

为何康熙在嫡子满一岁就迫不及待立他为太子这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

闯王李自成杀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覆面自缢,明亡李自成没在北京登基,反而劫掠一番弃城跑了,这让关外清政权捡了便宜,康熙是清朝立国以来第四位皇帝,入关进京后的第二位皇帝,是不是听起来距离明朝很远毕竟都换任四位皇帝辣,可实际上康熙登基时距离明朝灭亡也才过去十七年。

康熙八岁登基,他爹为他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和一位祖母辅政。这配置放在汉朝无论哪一位皇帝都得压得死死的,哪怕是唐朝皇帝也没那么容易翻身,清朝不一样,刚入关还没洗干净脚的满人可不讲儒家孝道那一套,顺治帝亲政后就专门跟他母亲孝庄太后对着干,不满他母亲干政还颁发了一块“太监后宫不得参与军政,违者斩。”的铁券,这简直就是指着他母亲鼻子警告她不要干政。

后宫不得干政”自周朝起便有的规定,然而历史出色的女性执权人此起彼伏,历朝历代都有后宫干政一说,哪怕历代皇帝做了不少制约还是避免不了这种情况,满清入关只多尔衮捡起这一套想要限制孝庄太后干政,多尔衮死后这句自然成了空话,可由顺治这个亲生儿子说出来难不伤了孝庄太后的心,哪怕孙子年幼登基,有臣子奏请太后垂帘听政也被她拒绝。

少了太皇太后这座大山,康熙皇帝亲政道路上不只是少了一个大敌这么简单,不是敌就是友,太皇太后成为少年天子的背后靠山,让他可以放开手脚跟权臣争斗,六年干掉权臣,十四岁亲政。

汉武帝羡慕的泪水从嘴角流下来,这是什么神仙爹

他爹怎么不给窦太皇太后也来这一套

哦,他爹也得给太皇太后低头,那就没事了。

说实话,清溪再看这份资料,都无法目视自己的十四岁,我的十四岁在干什么头疼成绩被父母老师关心早恋问

题,哪怕是男生顶多也就在球场和游戏里发泄精力,跟古代人的十四岁相比,全然是白活一场。

前面说了康熙登基距离明灭亡也才过去不到二十年,这个时候明朝投靠清朝的二五仔都还活着,清朝入关,人少不足以统治偌大中原,便扶持了三个汉人政权,分别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扶持这三个藩王本意是“以汉制汉”,对付李自成的大顺朝和南边的南明小朝廷,等到康熙亲政,名义上已经实现大一统,异姓三藩王自然而然成了朝廷尾大不掉的存在。

更不要说三藩掌握大量兵马,控制地方政权,手中掌握权力远比当地官员还要大,这就相当于三藩成了有自主权的国中国。

明时的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愿意看到亲叔叔做藩王,更不要说清朝的康熙了,更不要说这三个藩王还都是异姓王。撤藩行动势在必行,康熙十二年,年轻的皇帝下令撤藩圣旨,让三位藩王散去兵马还乡,将行政大权归于地方。

朱元璋评价,“这做派太急躁了些。”不过比朱允炆那王八犊子要好一点,起码没对自己家人动手。

最新小说: 篮球少年,从灌篮炸框开始闪耀 开局夺取BOSS模板 团宠崽崽上房揭瓦指南 医妃宠冠天下 诡秘:整个好活之主 战锤:憧憬成为星际战士 网游:身为奶爸一刀999很合理吧? 网游之奇货可居 网游之箭神无双 诡异复苏:我能联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