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冰凌融化,第一批海商又如期而至。他们们先用大海船把货物运到登州港,然后换乘近海沙船进入黄河逆流而上抵达南乐镇,再顺着黄河故道顺流而下几十里到大名府新修的码头。
到这里还不算完,把沙船的货物卸下来装到混凝土船上,顺着永济渠再往北可以去翼州、永静军、沧州、河间府、清州、霸州售卖。别看这些地区临近前线,人口数量却不少,消费能力还是不错的。
永济渠不能到的州县就雇佣驮队从陆路走,可以把货物卖遍整个河北路与河东路。别看海运路途遥远,但运量大、收税次数少、速度快,比陆路运输和运河运输成本反倒低了不少。
王浩这些海商通常不自己去内陆省份贩卖货物,他们听了洪涛的建议,专门在大名府南门外开辟了一片货场,搞起了大宗货物批发业务。
把由南方运来的特产批发给当地商队,把粮食直接卖给帅司府,然后装上这里的生铁、生丝、罐头和工业产品再原路返回登州,换乘大海船杨帆返航。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跑个来回,不光不少赚还更多了。
这么做受益的还不止海商,大名府本地商人也能跟着喝点汤。货物量多了,价格还低了,他们就不用死等依靠运河北上的南方产品。从大名府南买一批可心的货物运往内陆,每年同样可以多跑两趟,只要肯出力就不愁赚不到钱。
有了本地特产,又是江南货物的集散地,嗅觉敏感的商人们立刻就闻到了铜钱的味道,纷纷凑过来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大名府自然而然也就跟着热闹了起来。
商人来的越多市场就越繁荣,市场越繁荣工作的机会就多,百姓们的收入也跟着增多。百姓兜里钱多了,消费能力水涨船高,然后海商们运来的货物也会随着增多。
收入高了,市场繁荣了,势必造成劳动力成本增加,附近州县的百姓也看到了挣钱的机会,会马上进入城市填补空缺,同时也把消费能力推高,让市场进入下一轮增长之中,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了,一座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可能呈线性无限增长,它总有相对饱和放缓的时候,包括交通运力、辐射面积也有限度。但这种趋势是可以预期的,到时候有两个选择,要不产业升级、要不想办法扩大交通运力和辐射面积。
前者需要提高生产力科技水平,后者需要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从后世的经验看前者更效率,成本更低,后者则是超大规模城市模式,面临的交通、人口、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洪涛目前还没有这些顾虑,大名府刚刚进入发展初期,离饱和状态还远呢。它除了军事价值以外,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全可以成为整个河北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建设几十年没问题。
其实在大部分普通百姓眼中并看不到这些变化,他们只会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今年的日子比往年好过了,市场上货物多了、价格低了、挣钱的机会多了、官府的税收降了、征发徭役次数少了,其中的缘由到底为何,真没那个能力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