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的燕云十六州饱经战乱,辽国拿到那片土地后推行了各种恢复生产的政策,虽然目的是为了收缴赋税,但是对百姓而言却是难得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燕云十六州的税收几乎供应了辽国的所有花销,为了让那边的汉人真心归附,历代辽国统治者都不断对那边施恩。
就算推行下去后的汉人和契丹人待遇依旧不同,至少在表面上全都是一视同仁。
契丹人尚武,军队辎重经过会对农田产生严重的破坏,为满足骑兵行军的需要,毁田填沟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不再让这种情况发生,辽国后来出兵征战的时候还会特意下诏不许毁坏农田。
虽然除了少部分身居高位的汉人和地主之外,绝大部分汉人百姓都生活贫苦,有田有地要承担赋税,没有土地就沦为佃农,遇到灾害之年只能靠朝廷救济生活,但是大宋的情况并没有比辽国好多少。
辽国的汉人百姓大部分是佃农,大宋的百姓同样有很多没有土地。
这是开国时留下的隐患,问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一
片祥和,问题显露出来之后,朝廷再想解决问题已经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大宋开国时不立田制,依旧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没有去恢复或者新创田制来尽量让百姓安心种地。
朝廷放弃对土地的直接控制,不再严格限制土地买卖,对于本身拥有的官田也大多采取租佃的方式加以经营。
民间田地买卖非常频繁,出卖官田的事情也不罕见。
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便会卖田,卖完田还过不下去要么进城做活要么落草为寇,京城那么多贩夫走卒,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里没田不得不出来讨生活。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或者说不是朝廷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现在解决问题要触及太多权贵的利益,阻碍太大根本改不动。
不解决问题的话每况日下,解决问题又解决不了,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越拖情况越复杂。
所以太祖太宗时收复燕云一直失败不是没有原因,契丹人笼络了一部分汉人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大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想收回燕云自然是难上加难。
拖的越久对大宋越不利,开国时收复燕云或许不会遇到百姓的抵抗,现在强行武力收回,只怕燕云地区的汉人百姓也会抵抗。
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大宋同样没占多少。
公孙策无声叹气,好在现在情况比前些年好得多,不管人和在不在他们这边,能把地盘收回来就是好的。
燕云地区的百姓再怎么抵抗也挡不住他们是同根所出,汉人最擅教化,契丹人能用一百年将燕云地区的百姓变成辽人,大宋也能以教化将他们再变成宋人。
不过那些是收复失地之后需要考虑的事情,现在想还太早了些。
苏景殊掰着手指头说完直接开战的坏处,然后神神秘秘的开始下一部分,“其实吧,我感觉不能开战主要还是不划算。”
公孙策不着痕迹的抢回他的糯米圆子甜汤,喝完之后才慢条斯理的问道,“哦怎么不划算”
苏景殊把小板凳挪过来,“先生您自己算算,就算不算打仗的花销,两边一开战榷场就得关停吧。榷场啊,好多钱,好多好多钱,好多好多好多钱。”
展昭被他这形容给逗笑了,“好多好多好多钱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