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名的文章会被张贴出来供人参考学习,苏景殊为了让小伙伴们知道他的诗真的平平,直接带他们去贡院门口看答卷。
策论什么的他说平平是谦虚,诗这个是真不行,他倒是不想谦虚,可是他没有那个本事。
庞昱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怎么
看都挑不出毛病,“这不是很好吗”
赵大郎无声叹气,让一个连完整的诗都写不出来的家伙来评判好坏,小郎也是被气糊涂了。
几个人闹了一会儿,苏景殊没在贡院门口多待,将榜单从头看到尾,看到他们家青松兄的名字出现在中游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正事儿结束,他还要回家一趟。
庞昱摆摆手让他自己回去,他再研究研究这个诗到底哪里不好。
赵大郎
算了,还是他把人带走吧。
“小郎回吧,正好我去找我爹报喜。”
他爹喜欢苏二哥的文章,对小郎也是喜欢的紧,可惜不知道苏家三哥性情如何,回头有机会得仔细看看,他现在对苏家三兄弟都很感兴趣。
苏景殊和小伙伴们告别,然后钻进马车准备回家。
秋闱考完就是春闱,到时全国各地的学子齐聚京城,参加秋闱的都是年轻人,参加春闱的却不光是年轻人,还有多年屡试不第的年长者。
去年送两个哥哥参加春闱的时候能看到很多须发尽白的老者,秋闱就看不到那种场面,因为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下令进士曾至御试皆免取解,只要考中一次,接下来的解试都是免试,直接报名参加春闱就行。
越想越紧张。
小小苏瘫在车厢里,为了他的偶像包袱,接下来几个月要更加努力的卷。
春闱之后还有殿试,殿试啊,算了,还是继续担心春闱比较好。
虽然春闱过关只能被称为贡士而不是进士,但是贡士其实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赐个进士出身,证明这一批学生成了天子门生。
在大宋当读书人就这点好,考中进士就能分配工作,除了难考以外没毛病。
公务员考试嘛,难考很正常,他懂。
科举考试难考才正常,往前头看看,科举制度不那么完善的时候,大部分官职都能靠门荫拖关系,包括状元。
往前头看,好吧,说的就是唐朝。
唐朝的科举还不像本朝那么受重视,各种制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想当官家世依旧很重要,和大宋这种只要考试考的好就一定能当官还有点差距。
虽然大宋冗官问题很大,有些官员可能好多年都没法补到缺,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是个官。
本朝的读书人地位比唐朝高,从太宗皇帝开始,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能录取五六百人。
据说是因为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之间的小问题,那什么,斧声烛影,咳咳,就是某些不能说的小故事,然后太宗皇帝为了收买人心,所以尤其重视文人。
当然这话听听也就算了,大宋重文轻武不是从太宗皇帝开始的,太祖皇帝在位是就已经定下崇文抑武的国策,小道消息捕风捉影罢了。
唐朝科举平均下来每次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还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考进士当官的名额那么少,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条走不通的路,于是很多人就走别的路子,比如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