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向来勤于政务,怎的这次竟一连离开王宫数日都不肯回来”
“我们呈上的奏疏,王上虽日日都有批复,却不肯让我们去长安奏对,怪事也”
“近日又从魏国来了几个士子,其中一名唤尉缭者很有些本事。他这样的人,平日里王上第一时间就会接见。可眼下王上不在王宫,尉缭来咸阳几日,连王宫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没找到也不知王上何时才会回来。”
秦王不肯回咸阳王宫,也不肯让朝臣去长安觐见,这导致秦国大臣们已有数日不曾与秦王奏事议政了。
如果这事放在隔壁齐王建或是赵王偃身上,倒是十分正常,毕竟这两人一个是躺平流,遇事不决,只会让朝臣们按照他亲娘君王后时的旧例来办,另一个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纵然一时热血上头想要好好治国,可这热血也维持不过半天。
但这事儿放在秦王身上,就十分不寻常了。
与隔壁几个王相比,秦王可谓是卷王中的卷王,劳模中的战斗机,非但朝会一日不落,还经常以身作则,带着大臣们一起“加班”。他对于扩张领土的狂热,是个人都能看得到。
这样的人,会突然转了性子吗
“据说,王上特意赶去长安,是要向那大唐太女请教后世之事王上不希望这次谈话的内容被我等知晓。”
这个理由,其实也算正当。
毕竟,秦国国祚是如何终结的,这等消息是他们这些臣子能够听的吗
秦国往后有哪些可以抓住的机遇,日后发展局势如何,这些消息自然也该掌握在王上的手中。至于王上愿意让他们这些臣子知道多少,就看日后他们是否得用了。
若秦王仅仅只是去了长安与大唐太女密谈,秦国大臣们倒不至于浮想联翩。
真正引起他们遐想的,一是秦王派人去给李令月修大宅子,二是秦王特意命人到王宫中取明月之珠。
往日秦王在一应事务上都是公事公办,秦国大臣们何时见他们的王上这般体贴过尤其王上竟还知道拿着珠宝去讨女子欢心了,实在是前所未有之事。
秦王尚未立后,他与那大唐太女都正当妙龄,二人在一处相处数日自然由不得秦国大臣们不多想。
若不是那大唐太女是后世之人,又注定要回归大唐,其实,她与秦王倒也算般配。
可惜这一对注定成不了,秦国大臣们即便有什么想头,也只开了个头,便岔到了别处去。
“吕相,王上那儿究竟是个什么打算,你可知晓”
有人专程上门拜访吕不韦,准备探一探吕不韦的口风,却见吕不韦在处理完分内的工作之后,已然开始在庭院内悠闲漫步。
吕不韦别过头,看了那人一眼“王上的想法,又岂是我等可以任意揣度的办好自己手头的事,别的就放宽心吧。”
“吕相,您身为相邦,如今更是该大有作为的时候,怎么这般懈怠这可不像往日的您呐”来人对吕不韦的态度深感不解。
吕不韦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虽领着相邦之职,在朝中位份极尊,但处境却有些尴尬他并不那么得秦王信任。
秦王虽未剥夺他的权力,但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秦王显然更愿意用别人,比如昌平君芈启和大臣王绾。
在嫪毐之乱中,芈启便提前得了秦王的命令,为秦王布置精兵,伏击嫪毐,而吕不韦对此却毫不知情。
如果说在嫪毐之事上,秦王不通知吕不韦,是因为嫪毐与吕不韦关系匪浅,吕不韦需要避嫌。那么近日,秦王在从大唐太女口中得知了后世诸多事宜之后,却没有将这些事拿来与吕不韦商讨,反而是王绾受到召见的次数更多。
这些细节,足以让吕不韦看清某些事实权力的重心,已渐渐从他的手中分离了出去。
吕不韦枯坐了一宿,第二日便下定了决心。
他是时候该主动找秦王请辞相位了。
心有不甘么那是必然的,他从一介商贾走到今日,又有哪一步是容易的
可他若不想碍着秦王的眼,若他还想保全一家老小,及时抽身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