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今晨收到的一封密信,大军被围困在此,还有人能将信送到他帐内,让他稍感意外。
然而真正令他意外震惊的,却是信上的内容。
他将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已反复读罢,而此时他必须将这封信销毁。
柴廷将信纸连同信封在油灯上方点燃,火光映照着老人的眼眸,其内现出几分泪光,几分重拾的坚定。
柴廷的态度,很快经由几名玄策军部将之口,传到了李隐耳中。
李隐并不意外,早在那个雪夜里,他已在柴廷心间埋下了种子,今时柴廷之选择,在情理人性之中。
很快,那近百名部将中,十中之八九都表明了愿意“合作”的态度。
余下之一二,也无需李隐去做什么,已经被那十中之八九者主动清理平息了。
李隐只需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施一礼:“诸位将军心系大盛江山子民,实为苍生之幸。此去京畿无论成败,本王先代天下百姓谢过诸位高义。”
以柴廷为首的众武将们抬手还礼拜下。
除了此处的十一万大军之外,荣王府另点兵九万,整合共二十万大军,不日便将动兵京师讨伐卞春梁。
此一战将由荣王李隐亲自领兵,他已对外宣明待平定京畿之乱后,便亲去洛阳,迎回天子与储君。
“迎回天子与储君……”
天色将晚,李隐坐于书案后,慢慢擦拭着一柄久未取用过的长剑,口中自语般重复了一遍这句他近日来面向各处的说辞。
言毕,他发出一声很轻的嗤笑。
说来实在好笑,他本欲借京畿之乱,诱使常岁宁出手,只要她出手,即可一石三鸟……可她非但不曾借机直取京师,反而敞开了洛阳城门迎明后与李智前去“避祸”。
更可笑的是,算一算决策的时间,这大约并不是常岁宁的示下,而是她手下谋士之计。
她手下竟有如此镇定而擅谋者,在这样庞大的诱惑下选择了不入局,反而将了他一军,挟女帝和太子于洛阳,逼他事后不得不“迎回天子与储君”,在他登基的路上又设下了一重障碍。
他可以不理会女帝这个已经落败的外姓者,但李智那个本该死于卞军刀下的孩子却是名正言顺的李姓储君。
这实在麻烦,但他眼下只能先顺势取回京师。
李隐静静擦拭着剑身,同剑刃上倒映出的眼睛对视着。
恍惚间,那双眼睛似乎慢慢变作了一双清冷的少女眸子。
李隐擦拭的动作停下,双眸微微眯起。
这把剑,是阿尚受封储君的前夕,让喻增送来给他这个小王叔的。
这是一把由能工巧匠打造的好剑,他一眼便喜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