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听得心旷神怡,在没有阻力的世界里,给上吨重的卫星持续施加在地面上只能吹动a4纸的微弱动力,就可以让卫星开始移动并且克服引力作用产生加速度。
哪怕这个加速度非常的微小,但只要作用时间够长,最终也会让卫星产生极高的速度,跨越上万公里的距离,抵达另一个轨道。
“解决了动力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指向精度和稳定性的问题。”
“激光就好像灯塔,虽然它在太空中基本上没有衰减,可以让极远处的卫星接收,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它和成波面传播的信号不一样,它是点状的,接收卫星就好比是海洋上的帆船,要接受到灯塔的信息,首先需要眼睛能够找到灯塔才行。”
“这项技术叫光源牵引稳定技术。”周至继续介绍道:“说起来也比较简单,光学设备安装在一个类似陀螺仪一样的云台上,可以进行自动调整,调整的方法就是设计一个可以在球面上运行的光点采集头,并设计一个电靶,采集头接收到激光后,会根据卫星相对运动时激光在电靶上产生的位移,对采集头进行反向的作用,消减掉这样的运动。”
“这项设备的作用,就是不管卫星怎么动,也可以保证卫星上的激光信号采集端始终准确地对准另一颗卫星的光源,保证通信链路不会中断。”
“而这个运动只需要内部电机驱动通过云台和基座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平衡,这是一套内力系统,因此无需动用作为外力系统的离子电推发动机,这样可以延长离子电推发动机的总体寿命。”
“从理论上讲,三颗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卫星,单颗覆盖张角一百六十二度,三颗间隔一百二十度,就能够覆盖除两级以外的全球表面,这个原理叫做‘最小卫星数量全球通信原理’,也是卫星通信系统核心基础。”
“但是我们的要求要更高一点,利用四颗卫星在地球高空同步轨道构成一个‘平移带’,类似光线在回归线里的上下移动方式,利用轮班形式让同步卫星信号覆盖范围将两极都包含了进去,以尽量多地产生信号共同覆盖区域,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低轨卫星和地面站可以参与到星间交换和星地交换工作中来。”
“同时还有一颗常驻在我们国家的上空,用来作为冗余备份卫星,同时也为国内卫星通信提供更大的负载分流能力,分担部份值班卫星的任务。”
“原理都解释清楚了,剩下的部分就简单了。”周至说道:“十颗中轨卫星的覆盖范围不大,它们每一颗都有自己的星区,在同一星区内的通信需求,需要跨两到三个地面站的那种,就通过单星中继。”
“如果是相邻的星区,则由中轨卫星自行中继。”
“如果要跨两到三个星区,如果靠中轨卫星的话需要中继多次,这种时候就由高轨卫星来承担中继任务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而在实际中继任务时,情况就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在海洋上没有地面站,船只直接将信号发送给中轨星传递。”
“不管实际传输链路是如何,总之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最少中继原则,而我们的这个网络,可以保证地球上任何地点两个人,最多只需要经过四颗星即可建立起通信连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