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北部的粮草也集中到了平壤,这一次李昖信誓旦旦要与平壤共存亡,但已经没有人相信了,义州的难民在增加。
“怎么办?这些难民救还是不救?不救,离心离德,日后恐怕后患无穷,救的话,哪来那么多的粮食。”赵吉询问马林的意见。
这个困难就像是赈灾,以工代赈是一个万能的解法,但在以工代赈之前,要让他们有口吃的,才不至于从流民变成流寇,而且组织生产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对大明军兵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能不能从平壤要些粮草过来?”赵吉提出了自己的解法。
“要不到,我们已经要了很多次了。”义州投降的官员,面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直接投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有的选谁想当贰臣贼子?
可是在平壤的王公贵族们,实在是太过分了!义州涌入了无数的流民,而且还在增多,义州索要粮草赈济,至少开设粥棚,让人活下来,可是李昖不答应。
“报!”一个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跑进了义州州衙的正厅,俯首说道:“报!倭寇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率兵,围困临津,三日攻破,临津守备死战而亡,开城岌岌可危!”
倭寇在过年后,从汉城分为了三个方向,开始继续进攻,三面合围之下,临津被攻破。
“开城已经是最后的防线,开城破则平壤无法固守,败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马林迅速做出了判断,兵败的时候,就会一直败,只有打出一场大胜,才能把涣散的人心凝聚。
临津本来是个好机会,但倭寇的攻势极为迅猛。
“会有更多的流民涌入义州来了,救还是不救?”赵吉询问马林的决策。
“救。”马林立刻说道:“大明救不了他们,他们得自救,现在立刻对义州地面进行军管,城中所有的粮食、田亩,全部收缴后,配给供应,救是当然要救的,但所有流民都要做工,垦荒、修桥、修路、修建港口、码头。”
“义州本身有丁口七万,流民不断涌入,流民数量可能超过十万,夏收在六月份中旬,这近半年时间,最少需要三十万石的粮食,义州有这么多粮食吗?”
马林的文化课可是在老爹的鞭笞下过了关,关于这么多人吃多少的问题,马林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答案,为了防止意外事情发生,马林进行了最保守的估计,三十万石。
“不知道。”义州方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义州能收集多少粮食来。
“赵千户,你来找粮。”马林立刻做出了安排,朝鲜的人根本指望不上。
任何文章都需要逻辑性,但利益博弈的时候,往往是不用考虑逻辑的。
作为朝鲜的王,李昖已经在汉城抛弃了一次他的百姓,这一次平壤之战,李昖会不会再次抛弃他的百姓呢?马林认为李昖一定会,这家伙是个惯犯了。
马林、赵吉希望能够解决义州战争流民的问题,这也是有利益考量,一旦真的安抚了这些流民,这些流民就是大明在朝鲜征战的最大支持,甚至是大明灭倭战争的最大支持。
安抚这些流民,马林选择了对义州本地的地主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