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年正月,王国光针对边方储蓄粮草日渐亏衰亏,提出了实物发饷京师给付白银的方略,就是把开中法里的盐变成了白银。
同年三月,科道言官开始对王国光进行攻讦,张居正摆平了这次的攻讦。
那个时候,王国光就疑惑为何要对他展开如此攻势,后来王国光仔细盘算才明白,开中银法,让九边库藏被朝廷所管辖监察,这才是他被如此攻讦的根本原因,有些人根本不想朝廷查清楚地方的帐。
四月,王国光开始针对天下钱粮归并朝廷管理制定政策,一直到十月二十六日,王国光完成了制度设计,上奏请命朝廷恩准。
那时候是张居正摄政监国,张居正同意了所有的方略,并且坚决执行。
朱元璋设计的财税制度,算是秦汉唐宋元里最奇怪的财税制度。
甚至,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充斥着统治阶级一拍脑门和一厢情愿,朱元璋觉得是善待百姓的政令,搞得大明朝连税都收不起来。
大明的财税制度之混乱,导致财政的使用上极其低效的同时,也不知道钱粮都去了哪里,怎么花的、谁经手的,就是花这批钱粮的人,都不清楚钱粮去了哪里,连做账都做不明白。
其实这个制度的弊端,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暴露无遗,空印案爆发,就是围绕着财税制度展开的斗争。
但朱元璋没有完善财税制度,相反残酷的政治斗争,让完善财税制度这件事靠边站了,斗争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事儿。
朱元璋没做,后来有祖宗成法在,大明朝的财税制度,彻底陷入了无法纠错的可能。
万历维新的重臣们,也没有责怪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作古二百多年,子孙不进行纠错,大明财税危机,更多的是子孙不孝。
万历维新重要的就是纠错,王国光在万历三年开始的天下财税归并朝堂,也就是他推行的六册一账,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年终审查机制,户部十三司,负责各有不同,比如贵州司负责关税审查,盐课归山东司等等。
务求做到:一方同司,一事专管,六册一账,条条厘清,总核者有所责成,承行者庶无推诿,如此可久之规也。
严格来,王国光干的这些事儿,都是严重违背了祖宗成法,等同于,自万历三年以后,朱元璋的财税制度被废除了,换成了他王国光税法,六册一账做不明白,就会被问责。
清丈是一方面,盘账是另外一方面,这也是万历六年起,大明财政终于实现了盈余,甚至还能给皇帝多发二十万银零花钱的原因。
同样王国光活着,还在京师,陛下还在礼遇,反攻倒算就无法展开,不过他死了,一切都好了…吗?
皇帝陛下肯降阶来送王国光最后一程,本身就是表态,胡来,会被陛下抽嘴巴子,闹得凶了,陛下真杀人。
名教罪人那一套玩法,陛下只对徐阶用过,但威力,所有人都看得见。
陛下有办法、有手段、有决心主持万历维新,陛下不是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喜欢神隐、不喜政事、性格有些软弱的先帝爷。
“朕打算给王司徒的长子,恩荫一个尚宝司卿,次子恩荫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监满授官。”朱翊钧起了王国光的身后事。
王国光虚弱的摇了摇头,道:“陛下,臣这两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不成器,就不必了,德不配位,反而是灾殃祸患,一个举人,一个秀才,就这样,就挺好。”
王国光的大儿子只考中了举人,进士三考不中,连京师大学堂都没考进去,至于老二,也就是个秀才的功名,就这还是捐的,不是考的。
皇帝给的太多,他们的才能和德行也拿不住,不如不给,让他们安稳一生。
“得给啊。”朱翊钧拍了拍王国光的手道:“否则咱们大明那些个野心家,就要对付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