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在巡航导弹技术成熟之后,帝国海军率先开发以搭载巡航导弹,而且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导弹潜艇。
只是,现有的导弹潜艇,其实都是拿老旧潜艇改造。
就是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能力,并且降低航速等性能指标,利用腾出来的空间搭载几十枚巡航导弹。
至于新建导弹潜艇,还没开工呢。
帝国海军现阶段的重点,主要是拓展现役潜艇任务范围,比如让攻击潜艇搭载巡航导弹执行对陆攻击任务。
“汉水”号上就有12枚“画戟”式潜射巡航导弹。
其实,“画戟”是一系列巡航导弹的统称,除了潜射型之外,还有舰载型与陆军型。
在设计的时候,还包括了空射型。
按照最初设想,国防部希望用这一种导弹装备三军,让弹体部分完全通用,从而降低开发经费与降低保障难度,并且通过三军统一采购的方式,也就是扩大采购规模,拉低导弹的出厂单价。
可惜的是,在研制完成之前,空军就退出了该项目。
原因也很简单,海军对导弹的弹体直径有很严厉的要求,不能超过潜艇鱼雷管内径,确保能用鱼雷管发射,对导弹弹体长度的要求反到不是很严格,6米7米都可以,而且不愿意为了缩短长度降低性能指标。
关键就是,陆军选择向海军妥协,而不是倾向于空军的方案。
空军对导弹的弹体直径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反到对弹体长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也能接受更低的性能指标。
道理也很简单,需要把导弹装进轰炸机的弹仓,太长了肯定塞不进去!
结果就是,“画戟”导弹的弹体长度达到了5.2米,而空军主力轰炸机的弹仓长度一直就只有4.8米。
反复协商无果,准确说是在把弹体长度缩短到4.75米的情况下,导弹的性能无法满足海军与陆军的要求,国防部只能妥协,也就是让空军退出该项目,拿计划用在“画戟”项目上的经费另起炉灶。
正是如此,“画戟”只有海军型与陆军型,而海军型又有3个子型号,潜射型、舰载型与舰载垂直发射型。
此外,还有已经研制成功的,由潜艇搭载的垂直发射型。
只是因为导弹潜艇还就没有正式服役,所以该型“画戟”没有进入到采购阶段,更别说是正式装备了。
这几个型号的“画戟”在基本性能上完全一致,区别只是火箭助推器,以及是否使用密封装载箱。
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以及500千克战斗部,让“画戟”能打击几乎所有滨海地区的目标,而且能摧毁除了永备工事与深埋掩体之外的所有固定目标,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战斗部来打击不同的目标。
必须承认,“画戟”是当今最成功的巡航导弹。
不过,也并非完美无瑕。
头号问题,其实就是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在实战当中太麻烦了。
这种制导模式的抗干扰能力极强,而且配备末端雷达成像或者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够获得极高的攻击精度。问题也同样突出,导弹在发射之后,没法让导弹终止攻击行动,或者通过重新规划飞行线路的方式来避开突然出现的威胁,更不可能在发射之后,去攻击没有其他目标。
不过,相对于巡航导弹来说,这几个问题还没什么。
只是,地形匹配系统的前期设定所需的时间实在是太过漫长。
哪怕不出差错,都需要4个小时规划飞行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