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部队司令部也据此做了调整,而且空军不是不知情。
不然,也不会让“指-8C”在13点前进行空中加油。
也就是因为进行了这次空中加油,所以这架“指-8C”并不存在因为燃油不足,必须立即返航的问题。
“指-8C”回到机场的时候,还剩下12吨燃油,能继续飞行4个小时。
其实,前后只相差15分钟。
空军的“指-8C”在17点过5分转向撤离,大约17点15分,关闭了持续运行16个小时的雷达。
后来,空军就是使用“雷达运行时间过长”的理由,为“指-8C”的机长洗脱责任。
海军的那架“指-6C”在17点30分,距离战场约250千米处启动了雷达。
也就是在这15分钟里,2架MG-25杀了过来,而且在大约30千米之外,向毫无防备的2架“战-12A”发射导弹。带队的长机首先转向规避,僚机飞行员的反应慢了点,被导弹命中。此后向东南方向飞了大约50千米,才坠毁在波沙湾里面,飞行员则在坠毁之前成功跳伞逃生。
此外,赶过去迎战的不是海军的“战-9B”,而是空军的“战-11B”。
虽然1架“战-11B”的飞行员坚称,由他发射的“KK-6M”追上了一架MG-25,但是没有获得击落的证据。
从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看,那架MG-25在遭到攻击之后,很有可能进行了规避,从2万米的高空俯冲到了5000米以下的中低空,飞出了“战-11B”的雷达探测区域,有很大的可能摆脱了追击的“KK-6M”导弹。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整个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空军只有MG-25能挑战波伊空军的F-14A。哪怕MG-25的机动性能十分糟糕,也能够凭借最快超过3马赫的飞行速度,轻易摆脱敌机从几十千米外射来的导弹。
这也是伊拉克空军在开战第一天,唯一值得称道的反击行动。
白天,联军还发动了2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
只是跟凌晨的首轮突击相比,那就差远了。
白天出击,主要是为了保持空袭压力,不给伊拉克军队喘息机会。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针对重点目标的轰炸行动,全都集中在夜间进行,尽可能的利用夜色做掩护。
要说的话,这也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在十多年前的波伊战争当中,轰炸几乎都是在白天进行,主要就是缺乏在夜间搜寻与瞄准目标的手段。
当然,也跟当时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有关。
随着微光夜视仪与红外成像仪等夜视设备出现,而且迅速的普及推广,夜间轰炸的难度大为降低。
此外,还跟当今的防空系统有关。
虽然防空导弹已经取代了高射炮,成为主要的防空武器,但是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依然有很多的高射炮。
其实,即便是在梁夏军队中,高射炮也承担着野战防空重任。
对缺乏夜间观测手段的伊拉克高射炮部队,拦截夜空中的敌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把所有高风险轰炸行动安排在夜间。